首頁>文學資訊>文學評論

文學陝軍專訪莫伸:中國朱鹮保護史,本身就是一部現實傳奇

文章來源:莫伸發表時間:2023-09-01

  【編者按】

  近期,由莫伸、韓紅艷、齊安瑾合著的《重現的翅膀——中國朱鹮保護紀實》出版發行。此書以長達40年的朱鹮保護之路為經,以朱鹮保護過程中豐富生動的事件為緯,全方位全過程地講述了40年來中國朱鹮拯救和保護的艱辛歷程及輝煌成就,形象地展現出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及朱鹮保護實踐的典范意義及中國特色。

  莫伸談到,“一個基本事實是,當人類開始關注并全力拯救朱鹮時,全世界已經只剩下最后七只朱鹮了,就從這樣一個危險萬分的基數上,人類開始了拯救朱鹮的起步,并且經過幾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最終使之走出了幾乎注定了的命運——盡管我們不是鳥類學家,但是依據常識,仍然可以堅定地認為,這樣一種近乎奇跡的保護和拯救,是史無前例的。也正是這個原因,我們一直想寫一部有關朱鹮的書?!?/p>

  40多年的中國朱鹮保護史,本身就是一部充滿了科學精神和人文內涵的現實傳奇?!拔膶W陝軍”專訪作家莫伸,聽他講述“重現的翅膀”背后的故事。

  文學陝軍:莫伸老師您好。恭喜您的新作《重現的翅膀——中國朱鹮保護紀實》出版,這本書講述了拯救朱鹮的既往、現事,朱鹮目前的生態狀況以及四十年來一代代“朱鹮人”為拯救朱鹮所歷盡的艱難和付出的心血。這次您為什么選擇關于朱鹮、生態環境這樣的題材?

  莫伸:選擇這個題材有偶然也有必然。2013年我參與了省臺一部朱鹮廣播劇的錄制工作,當時還專門去洋縣做了采訪,又去朱鹮棲息地實地查看,這就對朱鹮產生了興趣。當時的感覺是,這個題材雖然既非工業也非農業,但很有價值。雖然已經有一些人寫它,但都是寫的局部,所以它的寫作空間還很大。2018年洋縣舉辦朱鹮國際論壇時,我請漢中市有關領導與會務組聯系,邀我去參加會議。那次會議上,我采訪了中國朱鹮發現第一人劉蔭增,也采訪了一些當初保護朱鹮的工作者,比如路寶忠、翟天慶等。遺憾的是由于各種事務纏身,始終騰不出整塊的時間來繼續把這件事情往前推??陀^地說,如果不是2020年西安出版社副總編輯李宗保專門找到我,提出寫這本書,就不會有今天這本書了。李宗保找到我時,我正應西工大校友會之邀,在采訪一家非常出色的民營企業,所以還是騰不出手。后來我們商量,決定請省社科院文學藝術研究所的青年作者韓紅艷和齊安瑾來寫。起初計劃將這件事完全交給她們,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我還是介入了?;剡^頭來看,選定這個題材是由各種機緣形成的。這其中既有朱鹮這個題材本身的魅力,也有個人長時間鋪墊出來的興趣,還有各種外力的推促,是內外因都起了作用。

  文學陝軍:此前您有過《中國第一路》《一號文件》等多部有影響力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這部書與您之前的作品相比,您認為有哪些不同之處?

  莫伸:此前的題材基本上都寫的是與國計民生緊密關聯的大題材。那些題材本身就具有一種分量。寫朱鹮就不同了。雖然大家嘴上都說朱鹮非常寶貝,是珍稀物種。但是珍稀物種和現實需要不是一回事。朱鹮的重要性需要站在一個非常宏觀的角度去看,它距離人們的現實生活很遠。全世界的物種,尤其是鳥類不知消失了多少種,但普通人根本沒有感覺。無非是少了一種鳥而已,即使再消失一百種一千種,對普通人的生活又有什么影響呢?如果僅僅從眼前功利的角度去說,很難說清楚為什么要千辛萬苦地保護朱鹮。也因此,寫好這本書有一定的難度。它不僅需要了解和熟悉每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而且作者的視野要開闊,思考問題要深入,格局要大一些。要通過展示朱鹮,向讀者展示出生態環境和鳥類的關系,進而和人類的關系。只有你把這一切都展示到位,才能讓讀者產生共鳴,才能讓他們真正認識到保護野生動物的價值和意義。

  這本書還有一個特點,即全書內容的多樣性。寫好這本書,首先需要文學性和思想性,但朱鹮保護的工作者們希望最好能同時兼顧一下資料性和科普性。如果僅僅講故事,相信能夠將書寫得很生動,但這不能算滿意,也難以概括朱鹮保護比較完整的歷史。我們接受了他們的建議,力爭在寫好人物和故事的基礎上,努力展示出保護朱鹮的多方位和全過程,以便讓這本書不僅具有文學性可讀性,而且兼具科普價值和史料價值。當然,把保護朱鹮過程中的重大歷史節點、重大技術創新,包括朱鹮保護機構的沿革和發展都囊括進來,多少會影響到全書的可讀性,但我們努力通過各種手段,比如章節上的安排、語言上的簡潔,包括對技術性、資料性內容最大限度的提純和壓減,總之,使非文學因素的影響減少到最小。我們努力在思想性、文學性、資料性、科普性這四種關系中取得平衡,努力使這本書不僅有閱讀價值,而且有認識價值和史料價值。后來成書后,我去濟南參加第31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時,朱鹮管理局的宣傳科長張躍明也去了。他無意中說了一句話“以后再有人來問我們朱鹮的情況,可以讓他直接看這本書了?!彼菬o意中說出這句話的,我聽了卻覺得很感慨,有些心潮澎湃。

  文學陝軍:據悉,在創作之前你們進行了工程量浩大的采訪,深入朱鹮發現地洋縣,與朱鹮保護的親歷者和參與者對話,您說這些經歷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在一步一步的前行中,更多的‘石頭’被相繼‘摸到’”。在這個過程中,您是如何獲取這么多豐富細節的?有沒有什么印象最為深刻的人或事?

  莫伸:我們剛進入采訪階段時,面對的是茫茫虛空,除過采訪劉蔭增是確定無疑的,其他還應該采訪誰,心里沒有數。好在此前我采訪過路寶忠和翟天慶,所以通過他們的講述和介紹,用一點一滴的方式擴大了采訪范圍。采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剡^頭來看,這本書之所以能夠被朱鹮保護工作者們認可(此前也有不少人寫朱鹮,但是無論從表達的深度,涉及的廣度,包括表現整個過程的完整度和對多元內容的容納度,這本書做得都要好一些),采訪起了大作用。最初的采訪,無論是在洋縣還是在西安,我都去了。中間的幾次采訪我沒有去,是兩位年輕作者去的。有些地方她們集中去,有些地方她們分頭去。她們頑強地盯著每一個人物、每一件事情,親力親為,做得很不錯。再后來她們分頭寫出了初稿。由于種種原因,初稿不理想。最初我想在現有文字和資料的基礎上做些修補,但是真正投入后,才發現錯了。

  當你對一個人一件事不了解時,任何一個你所想象不到的微妙之處都會卡住你,讓你寫不下去。硬著頭皮往下寫,你會越寫越心虛。既寫不清事物,更理不出觀點,最后連語言都不自信了,后來我們就補充采訪。先是用電話、微信等方式采訪,之后將初步整理出來的書稿發去請當事人看??赐旰筅s去和他們面談。只要條件允許,和每一位書中寫到的人都面談。實踐證明,面談比電話采訪好得多。因為面談有一種氣氛,更從容也更放得開。有時候我們和對方是面對面的單獨說,有時候是幾個人湊在一起說,說著說著,又扯出另外的人和另外的事。新人新事引起了我們的興趣,于是追著問,直到把當事人又請來談。曾經有人問我們,能不能先拿出個采訪提綱來。我們拿不出。因為心里沒底。所以說整個采訪是“摸著石頭過河”。其實這也是報告文學采訪的通例。說到底,你為什么要去采訪?就是因為前方是一片你不知道的領域,這片領域里蘊藏了多少寶貴的礦藏,你心中無數。這時候最重要的是沉下心來走進去,一步一步向前走,一句一句認真聽,漸漸地,你會知道和理解了很多,而且越來越多。如果只是往辦公室里一坐,向有關人員要幾份材料,再聽他大致講一下朱鹮的發現史和保護史,那根本不可能寫出來一部有質感的報告文學。

  印象深刻的事情很多,說一個比較直觀的。姚家溝是朱鹮的發現地。那里地處深山,路很遠,很難走。聽說我們要去姚家溝,不少人都勸。因為那里已經沒有一個人,也沒有一只朱鹮了。姚家溝沒有人就意味著我們必須當天走進深山,當天再走出來。偏偏同行的六人中,有四位女性。她們沒有走山路的經驗,共同提出的問題都是:會不會碰到蛇?其實只要搭眼一看我們所走的路,古木參天,溪澗跌宕,碰到蛇幾乎是注定的。我年輕時常在山里走,知道蛇更怕人,所以擔心的不是蛇,而是她們能不能走完全程。人的體力會有極限。如果平素不鍛煉,極限值就會很低。如果剛開始走就有人不適應,這好辦。退回去就可以。最怕的是走到深山里以后,突然沒有力氣往回走了,所以心里一直猶豫。想來想去,還是下定決心走這一趟。事情明擺著,既然寫朱鹮,就一定要寫是在哪里發現它的,發現它時是怎樣一種情景,所有這一切,如果不親自去看看,你下筆就會不自信,內容就會飄。所以我還是要求大家克服一切困難,咬著牙上山。后來的實踐證明,沒有這一趟上山,許多內容是完全寫不出來的。

  文學陝軍:四十年彈指一揮間。從“發現”到“保護”,從“繁衍”到“復興”,朱鹮保護的過程歷盡坎坷。您作為記錄者,想必也經歷了許多困難,您是如何克服的?

  莫伸:采訪需要到處跑,有時候需要夜以繼日,一整天地坐在那里聽和記。有人說這太辛苦了,其實這種辛苦有限,真正讓我害怕的是坐在電腦前寫文章和改文章。具體到這本書,因為涉及內容太多,所以自然也就雜駁。許多事情自己都意識不到,前邊寫了,中間又寫,后面繼續寫。還有許多事情找不到邏輯支撐,事情明擺著,但你問了好多人,還是形不成完整的邏輯鏈,這你就太悶了。包括結構,如何把一部內容很豐富的書稿梳理得前后有序,章法分明;如何讓它既見事又見人還見理兒,并且在這一切之外,還要有對整個事件的概括和思考,這就有難度了。坦率地說,寫這本書當然需要能力,需要捕捉力和聯想力,但是我覺得最需要的還是腳踏實地。這部書稿前后至少修改了十遍,其中有四次是大改,是章節的大調換,內容的大增刪。文字更是一個字一個字去摳。如果說困難,那是最困難也最讓人煩心的時候。當時一邊改稿,一邊寫稿,一邊翻查資料和核實資料(這個資料和那個資料時常會發生沖突),一邊重新采訪。經常寫著寫著,腦子里亂麻一般,連文字通順不通順都辨別不出來了。坦率地說,非常不爽。有許多天我都是一邊吃著鎮靜藥一邊改稿的,太折磨人了。

  文學陝軍:您在這部作品中將朱鹮研究學者、工作人員以及普通民眾與朱鹮之間的精彩故事和交往細節描寫得十分真實動人,同時又有許多跌宕起伏的情節,讀起來仿佛置身實地與他們一起經歷著。在創作中,您是如何將報告文學的真實性與可讀性相結合的?

  莫伸:這個問題可以分兩個層面說。

  第一個層面是藝術功底的問題。我有一個比較好的優勢,是寫小說起家的。小說需要把故事講好,把人物寫活,包括環境氛圍、人物對話等,都需要寫得有帶入感。寫小說鍛煉了我的筆力。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吧。人物和事情擺在那里,你寫得吸引人還是不吸引人,要靠苦練出來的功夫。

  第二個層面還是采訪問題。我看過不少文章都寫到劉蔭增來到了洋縣,寫到他請電影放映員加演朱鹮的幻燈片,也寫到了他和何丑旦等人翻越馬道梁,并最終在姚家溝找到朱鹮。這個過程應當說大家寫的都一樣,但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對事物觀察的程度不同,實地去看和聽人講述的感受不同。相比之下,我們三個人寫得可能更具象、更準確,也更豐富。這是沾了采訪的光。

  文學陝軍:《重現的翅膀——中國朱鹮保護紀實》可否歸屬于生態文學?

  莫伸:完全可以。保護朱鹮就是在保護生態環境。包括現在保護朱鹮的手段和方式,也遠不是給朱鹮喂什么食物等技術問題了,而是要為朱鹮保護和創造出一個適宜它生存的生態環境。無論從人的角度,還是從朱鹮的角度,保護最終指向的目標都不是其他,而是生態,生態環境。

  文學陝軍:您覺得,朱鹮作為古生物的活化石,四十年來一代代“朱鹮人”為保護它們付出巨大,其人文意義是什么?

  莫伸:簡單地說,人類千辛萬苦地保護朱鹮,目的就是要挽救這個物種,使它不致滅絕。有時候我也想,其實朱鹮真的滅絕了,影響我們什么了嗎?沒有,它滅絕了,我們連絲毫感應都沒有,根本不知道。但這只是淺表的認識,真正深入到朱鹮保護工作中,你會發現不是這樣的。在漫長的歲月里,對野生動物生存的最大威脅是什么?是人類的活動。人類為了自己的生存,對生物界其他物種所造成的傷害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專家告訴我們:地球上曾經有160萬種鳥類,由于天然和人為的原因,許多鳥種都相繼滅絕了。到20世紀后,地球上的鳥類僅有9000種左右了。想想看,從160萬種到不到1萬種,可怕不可怕?

  曾經有人統計過,從17世紀到20世紀,在短暫的300年中就有75種鳥類滅絕。進入20世紀以后,鳥類滅絕的速度不僅沒有減緩,而且在加快,大約每年就有一種鳥從自然界中消失,這太可怕了!人與野生動物在自然界中,一直存在著競爭和對抗,但又共生共存。很難想象,一旦完全失去了野生動物(包括植物),人又怎么能孤獨地在這個地球上生存。所以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鳥類學家和鳥類愛好者,踏遍萬水千山,去尋找和發現鳥類生活的奧秘,不斷地探索與它們共生共存的途徑。在這本書的采訪過程中,我們有一個很強烈的感受:朱鹮生存和人類生存所要求的生態環境基本上是一樣的。倘若把觀察事物的時間段拉長,你會清楚地看見生態環境的變化不是突變,而是漸變。漸變中發生了些什么呢?先是朱鹮滅絕了,再是其他什么什么滅絕了。一點兒一點兒滅絕,滅絕到最后,輪上誰了?

  自然界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它使各種物種,使動物和動物之間,動物和植物之間,植物和植物之間,包括各種自然現象之間,都充滿了內在的關聯。這種關聯目前被我們看得最清楚的就是食物鏈。但是當你繼續觀察時,會發現這種關聯比食物鏈大得多??梢哉f無論人類還是其他,都是在這個地球上相依相助地存活下來的。局部地看,有時候的存活需要殘酷地向另一方奪??;整體去看,更多的時候是在相互給予。這種給予甚至在你根本意識不到的情況下發生。所以朱鹮保護工作者保護到最后,就總結出來一句話:保護野生動物,就是在保護我們自己。要說保護朱鹮的意義,最大的意義就在這里。

  文學陝軍:在報告文學領域,您已取得了許多成就。多年來您仍筆耕不輟,您創作的動力何在?下一步的創作方向是什么?

  莫伸:我確實一直在行走,也一直在采訪和寫作。很大程度上不是其他,是習慣了,不寫再干啥呢?想寫就得走進生活去做些調查,做些思考。一旦形成這樣的工作習慣,我就適應了,也很喜歡它,它讓我覺得人生有事做,很充實也很有趣。

  下一步的創作方向,太具體的我說不清,只能說抽象的。我的作品一直是寫現實題材的,反映的也全是現實生活,所以今后仍然會是這樣一個方向吧。

  文學陝軍:感謝您接受“文學陝軍”的采訪。祝老師創作豐收!

  莫伸:謝謝,感謝“文學陝軍”的關注。

書記信箱 陜西省作協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