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學資訊>要聞

發揮文學力量 助力鄉村振興——第二期“百優”作家走進漢中采訪調研活動側記

文章來源:陜西作家網發表時間:2023-08-10

  7月24日至7月27日,陜西省作家協會、中共漢中市委宣傳部組織開展了“發揮文學力量 助力鄉村振興”——第二期“百優”作家走進漢中采訪調研活動。作家們先后深入漢中市城固縣、留壩縣、洋縣,了解漢中鄉村振興、生態保護、產業融合、精神文明建設等成果,旨在多維度、多角度感受“新時代山鄉巨變”。

  PART.01

  座談會


  7月24日,陜西省作家協會、漢中市委宣傳部召開了“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座談會。省作協秘書長、二級巡視員王曉渭,陜西文學院常務副院長韓霽虹出席,陜西省第二期“百優”作家與漢中當地作家參加。會議由漢中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張芳主持。

  座談會在采訪調研活動開始前舉行,既是對中國作協“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推進會的響應,又是省作協對“百優”作家與漢中作家“新時代山鄉巨變”主題創作情況的調研。作家代表們從自身經歷出發,分享了對“新時代山鄉巨變”的深切感悟。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使命,書寫“新時代山鄉巨變”,既是向偉大的時代、偉大的人民、偉大的土地、偉大的實踐致敬,向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家和經典作品致敬,更是用文學的方式回應時代呼喚,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能。

  PART.02

  感受歷史遺風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辈稍L團先后走進了留壩縣漢張留侯祠(張良廟)、城固縣博物館、張騫紀念館、洋縣蔡倫墓祠等地,深入感受漢中這片熱土厚重的人文歷史。

  留壩縣漢張留侯祠(張良廟)是西漢開國功臣張良功成身退的隱居之地,處于五山環抱、二水夾流之間,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作家們在這里近距離參觀石刻、碑題、古楹聯等歷史遺存,感受歷史變遷。

  在城固縣博物館,采訪團看到了在“寶山遺址”中出土的“倒焰窯”和殷商時期大量獨具特色的陶器,了解到新石器時期的早期人類活動、殷商時期獨特的青銅文明,以及兩漢時期的歷史文化、唐宋元明清時期的茶馬互市。作家們在此見證不同文明的融合、匯聚。數千年之后,這塊具有獨特歷史文化底蘊的土地在民族危難之際,張開臂膀,庇護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火種。在“西北聯大在城固”展廳,作家們了解了西北聯大發展歷程,感悟中華民族百折不饒的精神。

  城固縣是張騫故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采訪團來到張騫紀念館,深入了解了這位“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傳奇的一生。千年前,張騫在漫漫黃沙中開拓出一條流傳后世的絲綢之路;如今,“一帶一路”在召喚新時代青年,秉承絲路精神,講好中國故事。詩人田凌云感慨地說,“在這片土地上,文化的元素已融入了生活的細節,這顯現了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學意識的覺醒,也可以看出我們國家正在大踏步走向繁榮與富強?!?/p>

  洋縣龍亭鎮是蔡倫的封地、葬地、造紙試驗地。在蔡倫墓祠,采訪團參觀了“紙文化陳列室”,系統了解了紙的起源、造紙術在歷代的發展、歷代關于紙的文獻記載、造紙術的傳播過程。作為非遺傳承成果的廊式仿漢“紙坊”展現了最古老原始的“蔡倫”造紙法。作家們跟隨老師傅一起體驗了古法造紙的過程,感受傳統非遺技藝煥發出的新活力。網絡作家史美垚說,“漢中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網絡作家,在講好漢中故事的過程中,我將努力發揮互聯網優勢,挖掘漢中獨具特色的文化特質,打造別具一格的漢中名片,助力鄉村振興?!?/p>

  作家們紛紛表示,對文化遺產的搶救、傳承和弘揚可以成為鄉村振興的巨大助力,要拿起手中的筆,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且以詩意共遠方。

  PART.03

  見證產業興旺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新時代鄉村的新面貌,采訪團走進了留壩縣馬道鎮沙壩村、留壩縣武關驛鎮河口村、洋縣龍亭鎮田園荷蛙荷魚共生基地,感受當地火熱的生活。

  沙壩村沿河而建,蜿蜒通幽,山水相間,是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作家們走進沙壩村高山花卉基地生產一線,了解到該基地依托食用菌基地、高山花卉基地等產業資源,以高山、水系等生態景觀為基底,融入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開發旅游業,增加群眾收入。村子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之象,正如村內墻上的標語所寫: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作家惠潮聯想到他的陜北家鄉,“我出生在陜北鄉村,有十幾年的鄉村生活經驗。過去,家鄉的父老鄉親在黨的領導下,打壩淤地,植樹造林,村村通公路;現在,看到漢中鄉村振興的巨大變化,更加深了對山鄉巨變的切身體會。我要自覺融入山鄉。目前我已完成的兩部長篇小說,都是圍繞山鄉巨變題材,希望能用自己的文字為鄉村振興助力?!?/p>

  地處秦嶺腹地的河口村,曾是偏僻閉塞的小山村。而今,硬化的通村路寬闊整潔,富有鄉村特色的農家樂散落在綠水青山間,昔日的荒河灘,如今已改建成了垂釣魚塘。采訪團深入河口村內,了解村民的“致富密碼”:古褒斜棧道與文川古道在此相匯,河口村依托這一區位條件、文化資源,大力發展特色鄉村旅游產業,提高了村民收入。作家呂志軍說:“漢中有一種草叫爬犁草,它不計名利,也不管生長環境的貧瘠與富饒,而是永遠緊抓著土地,枝蔓在不停地向前延伸。作家要像爬犁草一樣,緊緊扣住土地,緊緊抓住人民,把根深深地扎到老百姓的心里,寫出更多優秀作品?!?/p>

  在龍亭鎮田園荷蛙荷魚共生基地,采訪團目睹到畝產“千斤糧、萬斤蛙、十萬元收益”的新型農業模式。荷花池里蛙聲一片,美不勝收。荷(稻)蛙共養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引得作家們連連贊嘆。作家王曉云說:“鄉村是一個寫作者重要的寫作維度。作為一名寫作者,我也是社會的觀察者,理應用切實的文字來表現城市與鄉村真實發生的偉大的時代變化,記錄山村美麗的風景,感人動人的新故事?!?/p>

  在采訪中,作家們看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恼衽d藍圖正在實現。人民砥礪奮進,用實際行動書寫偉大歷史。一幅幅令人振奮的鄉村振興新圖景正漸次展開,更加美好的生活已然開啟。

  PART.04

  領略人文之美

  

  鄉村振興不止體現于物質富裕,還體現在精神富有,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能量之源。

  采訪團來到了營盤國際青少年足球研訓基地,這里是西北地區目前唯一擁有7個連片標準足球場的縣級基地。留壩縣青少年足球運動的發起人、留壩縣中學原校長陳軍說,留壩校園足球隊最早的成員,大部分是留守兒童和貧困家庭的孩子,校園足球讓他們重新找到了歸屬感,也因此有了走出大山的契機。這里先后為國家青年隊輸送了7名優秀隊員,50余名學生因足球特長升入高等院校。

  秦嶺山巒連綿,草坪茵茵,足球場上孩童們正在訓練,不時傳來孩子們愉快的歡呼。在大山深處的這片綠茵地上,正培育著一顆顆夢想的種子,他們努力生長著。作家黃樸說:“文學對時代的呈現,必須以立得住的人物來展現時代的脈動,而不能簡單生硬地做政策及概念的注解。我還要更加深入了解當下鄉村的變化、農民生活方式的變化、新一代農民精神及文化的需求、心靈的嬗變,沉浸到鄉村變革的波瀾與日常生活的洪流中,探索、創新新的鄉土敘事,寫出新時代山鄉巨變的中國故事?!?/p>

 

  洋縣華陽鎮是歷史上有名的古道驛站、古軍事要沖、古經濟政治重鎮,也曾是一方革命熱土。紅二十五軍進駐華陽鎮,成立了蘇維埃華陽蘇區。采訪團參觀了紅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展陳館里的馬刀、槍支、紅軍書寫的標語將作家們帶回到紅軍在此地戰斗、帶領窮苦百姓翻身作主人的崢嶸歲月。如今,華陽鎮打造集紅色資源保護、紅色基因傳承、紅色教育陣地為一體的“紅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項目,當地群眾說,“這些輝煌的革命文化被保護與傳承,我們的紅色旅游事業會越來越好?!弊骷谊悩阏f:“作為一名從秦嶺深處走出的寫作者,我對祖國的新時代山鄉巨變、人民群眾精神世界的豐盈有著深刻的體會。從詩歌到小說,多年來,鄉村一直是我寫作的重要主題。我要努力寫出真正深入生命、觸及靈魂的作品,寫出新時代山鄉巨變的偉大實踐之光?!?/p>

  期間,采訪團還走訪了周邊村落,看到了各具特色的宅院建筑,了解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漫步在古街、古鎮,感受歷史遺風,體會鄰里守望、誠信重禮的鄉風民俗等,體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真情演繹?!耙粋€作家不能局限在自我的小生活里,”作家范墩子說,“我長期生活在關中,這次到漢中采風,看到了許多火熱的生活現場,尤其是秀美的自然風光與和諧安寧的鄉村生活。在未來的寫作道路上,我將繼續不斷走進生活的深處,挖掘更深的民族屬性,從厚重的民間土壤中吸收養分,在熱氣騰騰的生活中努力創作?!?/p>

 

  漢中北依秦嶺、南屏巴山,擁有“兩山兩江”的豐富生態系統。在獅子溝牧場,作家們看到了一望無際的草地山坡,數群牛羊點綴其間。在長青華陽景區,作家們看到了被稱為“秦嶺四寶”的大熊貓、朱鹮、金絲猴、羚牛在此繁衍棲息,目睹了“秦嶺四寶”的憨態,被它們的可愛逗笑。詩人左右想到了故鄉商洛,他深情地說:“漢中和商洛在文化、地理、歷史等各方面都有大同小異的驚喜,這種驚喜必須身臨其中去尋找才能找到。這次漢中行,我打開了自己的寫作靈感,一路上除了走走看看,我還寫了一些詩歌初稿,又為我即將寫的‘秦嶺四寶’系列童話找到了更多靈感?!?/p>

  夕陽漸漸隱沒在山間,一陣涼爽的山風送來了鎮巴民歌:“太陽出來照石崖,下田薅秧排對排,一聲聲山歌翻過梁,賢妹子薅秧云里來……”此次采訪調研,作家們收獲滿滿,紛紛表示要將飽滿熱情投入到創作中,發揮文學力量,助力鄉村振興。

書記信箱 陜西省作協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