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學資訊>要聞

聽作家冷夢講述紀實文學《西遷人》創作背后的故事——— “想為中國知識分子留下一部精神史”

文章來源:文化藝術報發表時間:2019-07-19
    7月初,紀實文學《西遷人》首發式上,作者冷夢用這樣一句話概括了她眼中的交大西遷和西遷人精神:“當一個國家和民族需要的時候,它的最優秀兒女們也是最先上戰場的人,最先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人——這些人,往往是熱血青年和優秀知識分子。發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這樣,發生在六十多年前的交大西遷也是這樣?!蔽鬟w知識分子為國為民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深深觸動她,她愿意去傾聽,去挖掘,去書寫這段埋藏在老教授們記憶和故紙堆中的歷史,“要為西遷留一部精神史,為交大留一部精神史,為中國知識分子留一部精神史”,這是她想在《西遷人》中呈現出來的東西。

   

  西遷,學校搬遷背后的國家經濟布局 

  2018年的冬天,極冷。剛剛過完春節不久,冷夢接到了寫作《西遷人》的任務?!拔耶敃r就感覺到這對陜西來說是一個重大題材,而且肯定是陜西作家要面對的一個重要題材。西安交大的第一批老教授們寫信給習總書記,然后獲得了批示并將它上升為一種精神高度,所以這件事非常重要?!绷ⅠR停下手頭正在寫的一本書,她開始奔走于西安交大的校園里,采訪老教授、收集資料、閱讀??瘓蠹?。令她吃驚的是,西安交大將50年代以來的西遷資料竟保存得格外完備,冷夢兩手一高一低地比劃著:“足足有一人高的檔案資料。他們一直認為西遷就是代表著一種精神,所以一直有資料存檔,包括老教授的回憶或者是學生對老師的回憶等都保存得很完善?!彼€專門找到西遷當年的《人民日報》《陜西日報》等報刊,了解到當時媒體對這件事情的反應和歷史概況。這些都是她竭力想追尋的“歷史感”——當年發生這件事情,那時的情景是什么?當事人的反應又是怎樣的?

  在不了解西遷歷史背景的人眼里,交大西遷只不過是一次簡單的學校搬遷。但冷夢對于西遷的理解,有著天然的優勢,比別人要深刻很多。年輕時候參加工作,她所在的那個廠子也是從上海西遷來的,廠子叫西安教學儀器廠,其實原來的名字叫上海教學儀器廠。她的師傅都是上海人,這些生活的積累沉淀使她比別人對“西遷”的理解要厚重一些。

  事實上,交大西遷不僅僅是一個學校的簡單搬遷,而是國家的一個大戰略,關乎到整個中國的經濟布局。冷夢在搜集的相關資料里,以一組對比鮮明的數字予以說明:“西安這座古城,從唐朝以后落魄了一千多年。明清兩個朝代一共500多年,其間出了500多位狀元,而陜西只占了3個。也就是說,全部的狀元,百分之七八十在南方,所以文化最后就整個轉移到南方了。洋務運動的變革引進的東西也全部在沿海地區,這個時候100年里集中發展全在沿海,整個一個國家等于半邊身子是癱瘓的?!倍淮蟠嬖诘囊饬x,似乎正是寄托著國人的強國之夢。最早盛宣懷建立交大的前身南洋公學,也是出于這樣的初衷。國家危亡,這個學校誕生。彼時,國家就要亡國滅種了,就要用工業強國——交大的誕生就是出于一種使命,一群知識分子想改變國家命運。

  為了真切地了解西遷的那段歲月,冷夢為此專門去了一趟上海交大。那次上海之行,她剛好遇到了上海交大出版彭康的回憶錄——彭康是上海交大與西安交大兩個學校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第一任校長。同彭康的兒子、孫子長談之后,她對這段歷史有了更深的感悟。當時在國內,交大是教授最多的學校,交通大學的名氣在上海乃至整個南方,聞名遐邇。學生們戴著交大?;兆咴诼飞献院乐橐缬谘员?,在南方人的心里交大就是最好的學校。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很多新的學科如國防工業、計算機、無線電、原子能等專業全部交給交大?!耙粋€大學一旦在某個地域成長起來的時候,就仿佛一棵參天大樹根扎進土里去,尤其像交大這種工科大學需要經常實踐,常年和周邊的工廠都有聯系,在幾十年的建校過程中間,學校跟這塊土地已經建立了一種血肉聯系,尤其上海是中國近代以來工業發源地。交大和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可謂是水乳交融。當時的江南才子們,幾乎都是江南士族家族的后代,他們有讀書的傳統,進到這個大學以后,他們根基整個在上海,生長在這個環境里邊,已經六十多年了,像棵樹一樣根深葉茂,它離不開了?!?/p>

  而要把這樣一個學校從上海遷到西部,以此來改變整個中國的經濟格局,這就是西遷的偉大意義。

  

  和西遷老教授們的青春相撞

  

  ——《西遷人》背后那些帶有溫度的感情

   

  《西遷人》作者冷夢 魏韜/攝

   

  2019年7月4日,《西遷人》首發式現場 魏韜/攝

   

  1959年,陳大燮指導青年教師備課(資料照片)

  所有的記憶在交流的時候都復活了 

  “在這個二十年都不曾有過的‘極寒’天氣里,我卻感受到了這么多年來都不曾有過的‘極熱’——熱到人的血液像燃燒了一樣。這是因為我和幾十位西遷人,西遷老教授、西遷繼承人、西遷學子們,尤其是和西遷老教授們的青春相撞了?!崩鋲粽劶霸谖靼步淮笮@里采訪的情狀,用“相撞”來形容這種特殊的感覺。那些天,她日日夜夜在研究西遷史料,白天在學校采訪,晚上回來看資料,每天都在思考,一天只休息四五個小時,而且每一天都有幾個學科、幾個領域等著她去理解?!疤嗔?,太難了,整個冬天,我都在拼死拼活地寫”。

  作為一個曾經寫過《黃河大移民》這樣題材的報告文學作家,冷夢在《西遷人》中力求新聞性的真實和文學性的深度融合?!拔膶W性要求你寫,為什么這些人要做這件事,你必須寫這個回答這個問題。你不是說他們做了什么,而是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必須挖掘他們的精神內涵,而且挖掘故事。因為紀實文學必須真實,所以我所有的東西全部都有史料佐證,這是我在這一方面的嚴謹性,尤其這本書不單故事要講得精彩,同時史料還要絕對準確,沒有東西可佐證的我絕對不寫進去?!?/p>

  《西遷人》的寫作并非一蹴而就,光是采訪就花了近兩個月時間,其間采訪了三十多位教授。老教授們大都是耄耋之年,有的年事已高,往事如煙已再難尋覓。鄭守淇老教授是當時中國研制第一代計算機的元老級人物,彼時擔任“計算機外部設備組”組長。他懂四國語言,可是采訪的時候,老教授已經沒有記憶了,只是慈祥地笑著,回憶不起來當年的情景了。好在他的夫人盛劍霓記憶力還好,在旁邊幫著回憶。后來加上他的學生的回憶,這個講一些,那個講一些,才最終拼完整了一個西遷教授的人生過往。

  而直至著手采訪,冷夢才發覺,對于一個學文科的人而言,要寫一部理工科大學的報告文學,無異于是一項巨大的挑戰。面對龐雜得讓人眩暈的工科學科,好在她有數理化方面基礎,讓她在采訪中駕輕就熟。采訪徐傳驤老教授時,他已經口齒不清了,但講起自己的專業,他可以連講三四個鐘頭。徐傳驤是西安交大的第一批研究生,是陳學俊院士的開門弟子。工科極為復雜,光學科就可以分為上百個。在短時間內,弄清楚一個學科的師承關系而且知道這個學科的大概線索,是一項艱難的考驗?!拔耶敃r都列了個表,誰是誰的弟子,誰是誰老師。比如熱力學是一個專業,鍋爐學又是一個專業,熱力學研究什么,鍋爐學研究什么,鍋爐學最后其實是和發電有關,熱力學又成了研究一些熱力理論的前沿學科,老教授們耐心地講三四個小時,他們覺得必須給我講清楚,他的學科是什么,他是干什么的,他們來西安干啥來了———不是簡單地來教書的,他們是來建設大西北的?!?/p>

  這種往返之間的交流直抵人心,觸動了老教授們的感情,他們所有的記憶就這樣在交談訪問中都復活了,活生生地出來了。

  文化和精神是永恒的,我們想留給人間的就是這些東西 

  一個生命中永遠不能忘懷的、刻在靈魂中的冬天,冷夢把自己也融進了這個冰與火、冷與熱的冬天里。白天奔波,晚上看資料,冷夢直言寫作《西遷人》時大腦高度興奮,但是她苦苦尋找的靈感瞬間,卻一直杳無蹤跡,直到在采訪陳瀚老教授時,因為一個意外的瞬間靈感頃刻噴涌而出。

  “這天,我們又敲開了其中一位西遷老教授陳瀚的家門。天上飄著雪花,很冷。進到樓里,上到樓上,抖掉身上的雪,敲門,門開了。完全沒有想到,老教授問我們的第一句話就是:‘我要說的都已經說過了,你們還想問什么?’那些日子,“西遷精神”成為了一個熱詞,全國的許多媒體都聚焦到這里采訪,可能老教授有些不堪其擾。但這頂面一問卻一下激發了冷夢的靈感,她不愿僅僅述說西遷老教授們怎么來西安的,環境多么艱苦,她要挖掘出他們的精神史———“我所想寫的,就是一部精神史。西遷精神,就是一種知識分子愛國報國的精神?!?/p>

  那天,在陳瀚老教授家里,數九寒天——西安歷史上二十多年里最冷的一年,那天正好鍋爐壞了,家里沒有暖氣,人呆在里面瑟瑟發抖,陳瀚老教授卻沒有一點怨言,談起往事時,依然激動不已?!爸袊d延上千年,知識分子都有這種家國情懷,這就是知識分子的一種傳承。文字的東西是有形的,如果變成精神,就永恒了。文化和精神是永恒的,我們想留給人間的就是這些東西?!?/p>

  西遷精神背后有很多犧牲,這才是最感人的。俞茂宏老教授用了一生研究的成果填補了整個中國材料學的一個空白,他的材料學研究成果非常厲害,可是他出不起書。他把之前出書的稿酬都捐給學校了,然后他再出第二本的時候,出版社向他要錢。

  水閘就這樣“嘩”地一下打開了,冷夢記得自己當時脫口而出:“我沒有想到,有一天我要為西遷精神,留一部精神史,為交通大學留一部精神史,為中國知識分子留一部精神史?!?/p>

  “這種精神其實很簡單,就是愛國,報國。先愛國,再報國,而且必須有本事你才能報國。家國情懷,愛國報國,起初這本書的副標題寫的就是家國情懷,因為他們把國家的興亡作為自己的責任,中國知識分子一直有這種家國情懷?!?/p>

  沒有寫進書里的細節,是他們的青春故事 

  《西遷人》中,囿于篇幅和主題所限,很多故事和細節并沒有能夠寫進書里。西遷教授的夫人們以及家屬,他們的貢獻,或者說他們的犧牲,也是我們沒有看到或者忽視了的。而這些帶著時光溫度的往事,卻恰恰是西遷老教授們青春與愛情的見證。

  “那天,我們在交大的路上走著,剛剛采訪完陳聽寬老教授。記得那天采訪,中途他的夫人吳榴官過來好幾次,打斷了我們的采訪。在路上遇見吳榴官時,她才告知我們真相——陳聽寬老教授得了癌癥,那天打斷談話是因為他身體不行了,不能多說話?!奔殕栔?,吳榴官站在路邊,順便講起了她與丈夫陳聽寬的西遷往事和愛情故事,邊說邊抹眼淚。吳榴官當年在南京天文臺工作,她是學天文的,因為陳聽寬當時是陳學俊老教授開門收的第一個研究生,陳學俊老教授帶頭要西遷。老師要走,學生也得跟著老師走。陳聽寬與吳榴官當時都非常年輕,兩人青梅竹馬,愛人要跟著老師走的話,那他們要在上海建家的愿望就破滅了。愛人的一句“我老師都走了,我就得跟著我老師啊”讓她思索再三,放棄了自己的事業——盡管她當時是南京天文臺重點培養的大學生,中國第一批搞農業天氣預報的創始人,為了感情,她做出了犧牲,她不能不來?!罢f到這一段經歷時,她站在那兒,眼淚一直在流。說到自己年輕的時候,為了西遷舍棄了自己一生的事業?!?/p>

  老知識分子對于愛情的那種忠貞不渝,林毓綺老教授的往事本來在書里也應該寫的,限于篇幅沒有寫進去。他是南洋留學回來的海外學者,他的夫人當時是陳大燮副校長的助理,他們當時都是西遷的青年人?!澳翘煳覀內ゲ稍L他的時候,他談自己談得很少,他拿出了早早準備好的一堆照片,當年他夫人的很多照片,讓我們看他夫人年輕時候的樣子:照片上的女青年穿著干凈整潔,梳著一對麻花辮。他跟我講話的時候,我聽見屋里有嘶吼聲??觳稍L完的時候,一個保姆推著輪椅出來了——上面坐的就是他的夫人,晚年得病癱瘓在輪椅上??墒?,她的丈夫回憶起他們的往事,給我們一直在講他們青年的時候,他們當時談戀愛,怎么一塊兒到西安,在西安的那種快樂的時光。我看到了一份幾十年不變的愛情,這些交大西遷的老教授們,他們白首偕老,相濡以沫,這是那一代知識分子對愛情的理解?!?/p>

  老教授們為什么有家國情懷,其實他們作為個人,也都是為國家,為愛情,犧牲了自己的利益,這些沒有機會寫進書里的故事,這些感人至深的細節,真正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冷夢慶幸于自己捕捉到了那種帶有感情溫度的東西,這些西遷教授們的精神狀態,他們那種愛情故事折射出的是什么呢?她自問自答:“是他們的精神?!睂懲曛?,她依然對這些故事念念不忘?!斑@才是人的精神內涵的東西,是那種能夠打動普通讀者的東西,這種帶有溫度的感情,能夠真正闡釋這些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p>

  這個時代有很多讓人感動的事情,但是他們最值得銘記。西遷老教授,他們講起這段歷史,說起自己的西遷往事,大部分都是青春的美好,這些是他們的青春,是他們的故事。這些故事里,時光總不由得倒回六十多年前,汽笛聲響起,耳畔傳來沉浸在靈魂中的那首歌曲《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他好比大松樹冬夏長青

  他不怕風吹雨打

  他不怕天寒地凍

  他不搖也不動

  永遠挺立在山頂

  ……

書記信箱 陜西省作協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