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作家作品>作品閱讀>散文

柳向陽:杜牧,南來北去人自老

文章來源:柳向陽發表時間:2023-09-07

  大唐開成四年(839年)春,杜牧從宣州回長安。

  溶溶漾漾白鷗飛,綠凈春深好染衣。

  南去北來人自老,夕陽長送釣船歸。

  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正是春深時節,杜牧自宣州赴長安任官,過漢江時寫下了這首感慨甚深的《漢江》。

  這是杜牧第二次回京任職。

  這一年,他三十七歲,正是入仕的第十二年,新任極具清望的左補闕、史館修撰,比他上次回京擔任的監察御史更上一層。

  左補闕只是杜牧的“官”,用來定班序、計俸祿,史館修撰才是他的“職”,也就是他的實際工作,即所謂“史官”,由皇帝親命,享有皇室的特殊禮遇和待遇,“非雄文博學,輔以通識者,則無以稱命”。這一任命清要、顯貴之外,更顯示出對他史學才識的認可。于杜牧而言,可謂恩遇有加。

  此刻,江水瀲滟,春波蕩漾,白鷗翔集,更顯水勢浩瀚,一江深碧,綠可染衣……面對如此美景,杜牧流露的卻是歲月匆迫之感和幾分對江湖退隱生活的向往。這或許讓人有些困惑,卻可能是更真實的杜牧。

  “南去北來人自老”,這句詩預言一般,概括了杜牧的一生。

01

  杜牧生于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京兆萬年人,家世顯赫,但早年艱難。祖父杜佑擔任宰相十年,學識淵博,擅長經世濟用之學,撰成《通典》二百卷。杜牧深受祖父影響,自小有安邦治國之志,文學之外,注重治亂興亡、財賦兵甲、地形險要、古人長短得失。但杜牧十歲時,祖父過世,不久后父親又過世,讓他經歷了艱難困苦的生活,與自幼患眼病的弟弟杜顗友愛情深。

  杜牧弱冠之年,慨然以天下事為任。二十三歲時,尚是一介布衣的杜牧,針對當時的敬宗皇帝荒于嬉戲、大興土木的行為,寫下了千古名篇《阿房宮賦》:“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一鳴驚人,流傳千古,也顯示出他卓然異于其他文士的特點:指點時政,針對問題,膽識非凡,有所為而寫。

02

  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杜牧二十六歲,在東都洛陽進士考試。

  “唐代上層社會有一種很深的文學崇拜?!边M士考試,文學占主導,考試過程又有些公開競賽的味道??荚囍?,比賽已經開始:士子們將自己的詩文送給當世名家,請其點評、推薦,增加聲譽,稱為“延譽”,許多名家亦以延攬、推薦人才為榮。杜牧作為當世一流才子,推薦者自然不少。他后來提道:“大和二年,小生應進士舉。當其時,先進之士以小生行可與進,業可與修,喧而譽之,爭為知己者不啻二十人?!保ā锻吨簳罚?/p>

  眾多推薦者中,太學博士吳武陵最為出力,他帶了杜牧傳誦一時的名作《阿房宮賦》,騎了一匹老馬,直接到長樂驛館去見即將赴東都洛陽的主考官、禮部侍郎崔郾要求第一名。

  大和初,禮部侍郎崔郾試進士東都,公卿咸祖道長樂,武陵最后至,謂郾曰:“君方為天子求奇才,敢獻所益?!币虺鲂渲袝鴵|笏,郾讀之,乃杜牧所賦阿房宮,辭既警拔,而武陵音吐鴻暢,坐客大驚。武陵請曰:“牧方試有司,請以第一人處之?!臂敝x已得其人。至第五,郾未對,武陵勃然曰:“不爾,宜以賦見還?!臂痹唬骸叭缃??!蹦凉惖?。(《新唐書·吳武陵傳》)

  你看,崔侍郎許諾慢了,吳太學就“勃然”,要翻臉!唐人就這么個性,這么張揚。崔侍郎果然答應了第五名,一諾千金。二月份洛陽開榜,錄取三十三人,杜牧毫無懸念地名列前茅,進士及第。

  唐代進士及第,獲得極好的入仕資格(“出身”),相當尊榮,杜牧的喜悅溢于詩行:“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秦地少年多釀酒,已將春色入關來?!保ā都暗诤蠹拈L安故人》)但進士出身者,仍須等待數年(“守選”)才能授官,進士及第者守選三年,明經七年,除非再通過每年舉行的博學鴻詞科或書判拔萃科考試,才可以當即授官,此外,個別年份還會舉辦“制舉”,即皇帝下詔親試,所以也稱“詔舉”,不論出身均可參加,優異者也是當即授官。

  杜牧真是優秀,而且運氣好,他二月份在東都進士及第,又趕上了閏三月在長安舉辦的制舉,再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第四名?!皟芍ο晒鹨粫r芳”,馬上授官弘文館校書郎,進入仕途。

03

  校書郎是學子們進入仕途的一個極好起點,被認為是“為文士起家之良選”,資格要求頗高。校書郎的工作是“讎校典籍”,實則類似從學子到官員的過渡期,日常工作寫意而悠閑、自由。我們熟悉的唐代詩人張九齡、王昌齡、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等都是由此起家。

  按唐史專家賴瑞和的說法,杜牧是唐代詩人當中有名的“軍事迷”。他拜訪了董重質將軍——原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的大將,李愬雪夜入蔡州后投降官軍,如今在長安任職。杜牧向他了解當年蔡州以三州之眾、抵抗朝廷大軍四年的原因,董將軍的答案中,最重要的是朝廷部隊來源太雜,相互牽涉,導致戰斗力不強。數年后朝廷平叛,杜牧再次提出了這個教訓。

  “中晚唐時代的秘書省,仿佛是一個人才儲備處,在那里釋為校書郎的才子,都一個一個被趕赴外鎮幕府的諸使高官,辟為他們身邊的從事?!碧剖穼<屹嚾鸷完P于秘書省校書郎的這個說法,同樣適用于弘文館秘書郎。

  這年十月,杜牧受新任江西觀察使沈傳師之聘,任江西團練巡官、試左武衛兵曹參軍,隨同赴洪州(南昌)。團練巡官是他的幕職,沒有品階,左武衛兵曹參軍是朝廷授予他的京銜,又稱朝憲銜,表明他的品階,也作為以后遷升的憑借。

  安史之亂以后,大唐在全國普遍設置方鎮,包括節度使、觀察使、團練使……唐代設立這些“使”職,沿用古制,由其自聘文職幕僚。與盛唐詩人高適、岑參、王維奔赴邊塞不同,中晚唐時這些使府主要設于內地,數量多,所需幕職數量大增,加之待遇優厚,出路好,幕職成了一種尊貴職位。

  幕主與幕僚之間,像一種主客關系,更重“遇合”,幕主待幕僚以禮遇和尊重,幕僚來去自由,而非一般官場中的上下級關系。府主辟署士人入幕,通常要“卑辭幣馬”,上門延請:派使者攜帶言辭謙卑的聘書、豐厚的聘錢、贈送馬匹(相當于現在的轎車),“禮儀相當隆重,即使所辟者只是基層的巡官、推官和掌書記都如此”。

  聘錢之外,每月俸錢也非常高:“至于幕職如巡官、推官和掌書記,他們的俸錢……比州縣官的還高,簡直和中、高層京官如郎中、員外郎和殿中侍御史等不相上下,可證幕職極尊貴,遠非正規州縣官可比?!?/p>

  江西觀察使沈傳師出身吳興(湖州)望族,家學淵深,書法冠絕一時。父親沈既濟以史學出名,修《建中實錄》,所著傳奇《枕中記》《任氏傳》膾炙人口。沈傳師幼承家學,入仕后屢兼史職,修《順宗實錄》《憲宗實錄》。他聘用的幕僚李景讓、裴坦、盧弘止、趙嘏,也都是一時才俊。杜牧后來在《沈公行狀錄》中說他“故二鎮幕府,皆取孤進之士,未嘗有吏一人因權勢入”。他聘用杜牧,固然有杜、沈兩家世交、姻親的原因,關鍵應該是看中杜牧的才識,尤其是杜牧的濟世之才和史學才華。杜牧后來三任史官,和沈傳師多有相似。非常巧合的是,兩人都是先考中進士,又考中制舉授官校書郎。

  杜牧擔任的巡官是使府的基層執行官,幫助幕主執行各種具體公務。但遠不止此。宇文所安在《晚唐》一書中說:“這些職位的確切責任通常不太清楚,也許是起草文件和奉命出使,但是其責任似乎并不特別繁重。宴飲和游賞當地的美景和美人,似乎是其中很大的一部分?!边@應該合乎那時在洪州和宣州的情形。實在地說,唐人崇尚文學、追求風雅生活的興致,怕是我們這個粗鄙時代難以想象的。

  到第三年,大和四年(830年)九月,沈傳師轉任宣歙觀察使,杜牧隨至宣州(治所今宣城)。未滿三年,大和七年(833年)四月,沈傳師回京任職,杜牧轉到揚州,在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幕府任推官,再轉掌書記,加京銜監察御史里行。

  揚州是大唐帝國最繁華的城市,當時有“揚一益二”之說,即揚州第一、成都第二。晚唐詩人徐凝有詩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倍拍恋暮糜褟堚锷踔琳f“人生只合揚州死”。青年才子、世家公子杜牧在揚州揮霍青春,度過了最快活的三年: 

  煬帝雷塘土,迷藏有舊樓。

  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

  駿馬宜閑出,千金好舊游。

  喧闐醉年少,半脫紫茸裘。

  ——《揚州三首》之一

  這個騎著駿馬閑游、舉手投擲千金、喧闐醉酒的裘衣少年,應該是杜牧自己的寫照吧。這個形象,與我們熟悉的《遣懷》所寫是一致的:“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三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p>

  總之,在揚州,杜牧似乎沉醉了,忘記了自己的志向。其實不然。這期間,他寫了《戰論》《守論》,討論當時國家面臨的鎮割據問題,從以前措置失當的教訓,到割據之地河北的重要性(“天下無河北則不可”),以及國家應對河北藩鎮割據的策略(“上策莫如自治”“中策莫如取魏”),鞭辟入里,極有卓見。

  杜牧的弟弟杜顗,小他五歲,“幼孤多疾,目視昏近”,但聰慧絕頂,近乎神童,也考上了進士,被鎮海節度使李德裕辟為從事,入幕潤州(今鎮江),杜牧從揚州送弟弟去鎮江,有詩《送杜顗赴潤州幕》,見出兄弟情深:

  少年才俊赴知音,丞相門欄不覺深。

  直道事人男子業,異鄉加飯弟兄心。

  還須整理韋弦佩,莫獨矜夸玳瑁簪。

  若去上元懷古處,謝安墳下與沉吟。

  大和九年(835年),三十三歲的杜牧,在揚州的第三年,回長安擔任監察御史。

  這是一個品序不高,但“清而復要”的職務,即通常所說“管官的官”,雖然只有正八品上,但它由皇帝任命,相當于中層官員。擔任監察御史,標志著杜牧站到了一個高起點,換任何一個青年官員,都會在心底里歡呼雀躍吧。

  那些年,國家動蕩,藩鎮割據,而杜牧精研兵法、興亡之道,期待著報效國家的機會……但長安的空氣不好!杜牧何等智慧之人,他或許感覺到極大的危險在逼近,甚或嗅出了一絲血腥味?他申請分司東都,八月份到洛陽任職,近似于賦閑。

  十一月,長安發生“甘露之變”,晚唐官場的一大災難:年輕的文宗皇帝欲借助李訓、鄭注誅殺宦官,結果失敗,反而導致許多高級官員喪命,更有許多無辜者被殺。杜牧心寒之后不能不有一絲慶幸?!案事吨儭焙?,宦官勢力猖獗一時,杜牧雖然遠在洛陽,也是籠中鳥、獄中囚一樣的感覺:“我作八品吏,洛中如系囚?!保ā堵逯兴图教幨繓|游》)

  杜牧懷揣著夢想的第一次回京任職就這么荒蕪了。

04

  在洛陽熬過一年,開成二年(837年)春,在揚州棄官養病的弟弟杜顗眼疾惡化,幾乎失明,杜牧請了長假,帶著著名眼醫石公集到揚州。石醫生判定杜顗眼病是“內障”,適合針灸治療,以目前的癥狀,要等待一段時間后才可施針。石醫生治療此癥患者很多,“無不愈者”,很有把握治好杜顗的眼疾。

  又到揚州,杜牧住城東禪智寺,百日假滿,自動離職,“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過了一段不知門外事的寂寞生活。秋末,失業中的杜牧應宣歙觀察使崔鄲之辟,載病弟與眼醫石公集一起自揚州渡江,又到宣州,任宣歙觀察使團練判官、殿中侍御史內供奉。杜牧的幕職從江西時的巡官,到揚州時的推官、掌書記,如今升至判官,中層官員,他的京銜殿中侍御史內供奉,是從七品上,較監察御史也有提升。這一年,杜牧三十四歲。幕主崔鄲,正是八年前杜牧舉進士時的主考官崔郾之弟,對杜牧自當關愛有加。

  宣城以詩城知名。東晉名士、詩人謝朓曾任宣城太守,世稱“謝宣城”,他在城北修建高齋樓,后世稱“謝朓樓”。謝脁與“大謝”謝靈運同族,世稱“小謝”,所以宣城也以“小謝城”知名。盛唐大詩人李白傾慕小謝,盛愛宣城,流連宣城,寫下了多首關于宣城的詩作?!缎葜x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一詩,起句“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劈空而來,激越高昂,又回復跌宕,一波三折,堪稱遺世高蹈之作,中間寫到“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對謝朓極盡稱頌。這首宣城詩作最能體現詩仙的氣度——前些年有一首流行的臺灣曲《新鴛鴦蝴蝶夢》,即改編自這首詩。另一首名詩《獨坐敬亭山》,“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寫盡他對宣城的癡戀。詩仙如此傾慕,宣州名揚天下,自是當然。

  在杜牧眼中,宣城亦是美妙不可方物:敬亭山下,萬畝綠竹,綠竹叢中是一座因南朝詩人謝朓而出名的小城。登上高高的城樓,滿眼金碧輝煌,低處傳來潺潺溪水聲,猶帶冬日寒意。梅花香氣繚繞,戴著玉飾的白皙少女行過花下,漸漸遠去,身后落花滿地。路邊紅樓綠閣,酒旗迎風,行人半醉半醒中聽到笙歌細細傳來……

  七年前,830年九月,二十八歲的杜牧隨宣歙觀察使沈傳師來宣州,一待三年。那是他第一次來宣州,又正當青春年華,詩思敏捷,行動輕盈,恣意游樂,豪氣干云:“我初到此未三十,頭腦釤利筋骨輕。畫堂檀板秋拍碎,一引有時聯十觥?!碑斎?,工作輕松也是一個條件,他當時擔任的還是比較基層的幕府職務,巡官。宇文所安提到唐代幕職時說,“這些職位的確切責任通常不太清楚,也許是起草文件和奉命出使,但是其責任似乎并不特別繁重。宴飲和游賞當地的美景和美人,似乎是其中很大的一部分”。這應該合乎杜牧第一次在宣城的情形。無論如何,唐人崇尚文學、追求雅致生活的精神,著實超乎我們今人的想象。

  如今第二次到宣州,心境大不如從前。

  杜牧深受祖父影響,自小有安邦治國之志,文學之外,注重經國濟世的學問,也一直希望投身于國家重新統一、重現盛世的事業之中,而回到長安,接近政治中樞,無疑是第一步。經歷了第一次回京任職的杜牧,不知何日才可能有機會施展他的抱負。境由心變,數年間便感到物是人非,而他兩鬢初白,不復年輕,“重游鬢白事皆改,唯見東流春水平”,唯有山依舊,水依舊,給他慰藉。

  后世有評論說杜牧“天才橫溢,有太白之風”,其實,他們的稟性、才能多有相似,所以,留下李白詩句的地方更讓他流連:“李白題詩水西寺,古木回巖樓閣風。半醒半醉游三日,紅白花開山雨中?!笨蠢畎最}詩,想六朝風流,而古往今來,王朝如流水,天地總相似:“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云閑今古同?!?/p>

  杜牧游山看水,飲酒賦詩,和風夜雨,醉中虛度:

  小樓才受一床橫,終日看山酒滿傾。

  可惜和風夜來雨,醉中虛度打窗聲。

  ——《宣州開元寺南樓》

  也在清閑中回首身世,懷想往昔:“十載飄然繩檢外,樽前自獻自為酬。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被蚴歉袊@興亡,寄托胸臆:“南朝謝朓城,東吳最深處。亡國去如鴻,遺寺藏煙塢?!眱叭慌c世相忘,飄然出塵……

05

  第二年,開成三年(838年)冬,詔遷左補闕、史館修撰,杜牧迎來了第二次回京任職的機會。

  補缺與拾遺是唐代始設的官位,職責都是對皇帝進行規諫,并舉薦人才,合稱“遺補”。分屬門下省、中書省,故有左、右之分,補缺官階又高于拾遺。唐代詩人陳子昂、張說、張九齡、杜甫、岑參、王維、元稹、白居易、韋莊等都曾任拾遺或補缺。但杜牧是以左補闕充任史館修撰,左補闕是他的“官”,從七品上,用來定班序、計俸祿,史館修撰才是他的“職”。

  原來,唐代對史官的專業要求非常高,由皇帝以特使的方式,征召當時最好的學者官員來修史。唯才是舉,不問官品,所以使職不在官品序列中,沒有品階,出任這種使職,照例要帶上一個本官,像杜牧這樣以補缺作為本官,其實是專任史官。

  另一個獨特之處在于,唐代史館不隸屬于三省六部政府機構,而是在宮禁內一個新設且獨立的史館內修史,直屬于皇帝。工作地點處于禁中,接近皇權,享有皇室的特殊禮遇和待遇,“館宇華麗,酒饌豐厚”。

  唐人有宦游之說:“唐人做官便往往注定一生或半生的漂泊,等于四處奔波宦游的開始。唐人為公務遠行之遙遠,次數之頻繁,即使以今天公務員出差的標準來看,還是相當驚人的?!睋问仿?,清貴、升遷快不說,更可免除南來北去的宦游之苦,一直在京城工作。對于杜牧,真是可喜可賀!

06

  開成四年(839年)初春,與弟弟杜顗自宣城出發。這趟行程,先陸路北行至長江邊,乘船往東到和州小住,再逆水西上九江。

  自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自校書郎入幕江西,南來北往,至今已經十年。他回首自己的十年生活,說:

  瀟灑江湖十過秋,酒杯無日不遲留。

  謝公城畔溪驚夢,蘇小門前柳拂頭。

  千里云山何處好,幾人襟韻一生休。

  塵冠掛卻知閑事,終擬蹉跎訪舊游。

  ——《自宣城赴官上京》

  路逢同事裴坦判官歸宣州。這位裴坦判官,亦是一位真才實學之士,當初同來宣州,分離在即,杜牧追憶往昔,感慨唏噓,席上引劍高歌,飲酒賦詩,又仿了盛唐詩人王昌齡的詩句,向老友表達心跡:“江湖酒伴如相問,終老煙波不計程?!?/p>

07

  初春雨中,舟次和州(今安徽和縣)橫江。芳草渡頭,萬株楊柳輕拂水波,春江水暖,禽鳥開始戲水,梅花香寒,蜂蝶尚不見蹤影。姊夫、和州刺史裴儔帶了地方名士,迎接杜牧兄弟上岸小住。杜牧有詩一首記錄此事,并問訊正在宣州當涂縣任縣尉的好友、以“山雨欲來風滿樓”聞名的律師名家許渾,把他比作晉代高士張仲蔚:“江南仲蔚多情調,悵望春陰幾首詩?!倍拍亮碛幸皇踪浽娊o許渾,題目滿滿的信息量:《許七侍御棄官東歸,瀟灑江南,頗聞自適,高秋企望,題詩寄贈十韻》,這是后來的事了。

  十年江湖,六過此地。杜牧熟讀歷史,自然熟悉橫江的往事:東漢末年,孫策、孫權兄弟率兵攻占橫江,渡江東下,所向披靡,占領曲陽(丹陽),奠定了吳國的基業。三國末年,西晉龍驤將軍王浚樓船東下,燒斷吳國的橫江鐵鎖,攻占建康(南京),江山再次易主……但千古江山,誰是主人?杜牧放眼眺望,只有釣魚人坐在長滿青苔的江石上。

  又游和州東北的烏江亭,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盡之處,有《題烏江亭》一詩: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史記》記載:項羽自垓下突圍,到達烏江,只剩下二十余騎兵,前有大江,后有追兵,烏江亭長撐船等待項羽,要他趕快乘船過江,而項羽認為自己是亡于天命,不愿渡江。項羽又說,當初他帶了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西去爭天下,如今要他一人回江東,實在無顏見江東父老:“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

  項羽一世英豪,三年間消滅暴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彼抉R遷看到項羽的偉大豪邁,但也說他不明大勢,“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且至死不悟。杜牧則認為兵家作戰,勝負是平常事,男兒應忍辱負重,“包羞忍恥”,而江東是可依恃之地,總之,項羽在烏江時尚未全敗,還有機會卷土重來,爭雄天下,不應輕易放棄。

  后世有論者認為杜牧好立異,叛于理,特別是北宋“拗相公”王安石,更是以詩反駁杜牧:“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論詩如此,已經煞風景了。宋代李清照有詩《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彼^“不肯過江東”,是說能過江東而不過,方見氣節,讓人景仰,亦可看出隱隱有上承杜牧“卷土重來未可知”之意,只著眼點不同而已,倒是通達。

  論詩貴在切合。在杜牧而言,這是他第二次回京任職,不期然而暗合了“卷土重來”之意,而此時的大唐帝國一步步下行,誰能力挽狂瀾?杜牧精研兵法、歷史、經世濟用之學,當然知道現實是艱難重重,但以他百折不撓的精神,內心里或以為還有轉機,正可謂詩中所說“未可知”。所以,這首詩分明是他堅韌內心的反映或“投射”,借項羽烏江故事表達而不悖,認為杜牧立異之說,未免籠統而皮相。

08

  逆江而上,夜泊蕪湖,杜牧想起自己二十多歲隨沈傳師赴任時夜泊蕪湖,十年轉瞬而過,恩情未報而沈公已經仙逝,如今自己雙鬢雪白,漂泊江湖,往事如沙月,孤燈對客船,杜牧不免感舊傷懷:“故國還歸去,浮生亦可憐。高歌一曲淚,明日夕陽邊?!?/p>

09

  長安米貴。

  弟弟杜顗往依堂兄、江州刺史杜慥,杜牧回京任職。杜顗自前年春天視力惡化,冬天喪明。按石醫生的治療方案,還要等數月才能施治。開成四年(839年),二月春寒,骨肉兄弟在潯陽北渡口分手時,執手哭泣,杜牧安慰弟弟安心養病,不用過于擔心。眼醫石公集也留在江州,即將為杜顗施針治療。以后數十年間,弟弟成了他生命的一個軸心。杜牧確實是一位好兄長。

  由九江逆水西上武昌,轉漢江北上,到襄陽棄舟走陸路。

  襄陽北行,進入南陽地界,春光愈加明媚,杜牧興致大好?!熬G樹南陽道,千峰勢遠隨。碧溪風澹態,芳樹雨余姿。野渡云初暖,征人袖半垂。殘花不一醉,行樂是何時?”(《途中作》)驛道上春樹碧綠成行,千山萬峰與我遠遠依隨,碧溪上春風輕拂,微雨后花樹更見風姿。偏僻渡口在初暖春光里,行人們衣袖半垂。杜牧心中忽起良辰美景行樂之嘆,“殘花不一醉,行樂是何時?”倘不真此殘花時節痛飲一場,又不知何時再有行樂心境了。

  經過南陽市西,已經是春半。柔桑嫩枝中,村塢近了,垂柳輕舞,又飄起了細雨點點,披著蓑衣的牧童在歌唱,身穿紅裙的少女隔著籬笆向外張望。杜牧走進路旁的農家,解下半濕的衣衫,主人熱情招待,殺雞蒸黍,不用說,杜牧要再痛飲一場了。

  經過曲曲折折的丹水,越過清碧盤繞、白浪翻動的水流,望向溪上高聳數十丈的翠巖,杜牧不禁生出隱居于此的念頭。當然,一閃而過。他只是這里的過客。他還要回長安任職,還有在江州的弟弟,還有一連串的夢想、對國家的期待……

10

  過商山富水驛,杜牧寫下了名詩《商山富水驛》:

  益戇由來未覺賢,終須南去吊湘川。

  當時物議朱云小,后代聲華白日懸。

  邪佞每思當面唾,清貧長欠一杯錢。

  驛名不合輕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富水驛本名陽城驛,與德宗朝著名諫官陽城同名。中國向來有避諱的傳統,元和五年(810年),詩人元稹自長安貶江陵,途經此驛,寫有一首長詩《陽城驛》,詩中說:“我愿避公諱,名為避賢郵?!焙髞黻柍求A被改名為“富水驛”。

  杜牧則認為,“益戇由來未覺賢,終須南去吊湘川”,耿直的人從來很難被認為是“賢良”,所以陽城最終還是貶了湖南。陽城正直賢良,放膽直言,經常想要唾到奸倿之人的臉上,而他自己囊空羞澀,甘于清貧,堪為百官模范,因此,“陽城驛”這個名字應該保留,警醒后來進京為官的人?!靶皞灻克籍斆嫱?,清貧長欠一杯錢?!闭f的是陽城,可有幾分說杜牧自己?

  富水驛北行,過武關。

  “碧溪留我武關東,一笑懷王跡自窮?!闭驹谖潢P之東的碧溪邊,想起“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的楚懷王。這個不辨忠奸、疏遠屈原而信任寵姬鄭袖、上官大夫、令尹子蘭的楚懷王,在武關被秦國扣留,走投無路,最終死在秦國,被天下人恥笑。杜牧又是一番感嘆,“鄭袖嬌嬈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在這出悲劇中,巧言令色的人得寵,忠貞直言的人被拙,沒有判斷力的人身死異國。

  過商山四皓廟,杜牧又作一首“翻案”詩,《題商山四皓廟一絕》:

  呂氏強梁嗣子柔,我于天性豈恩仇。

  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商山四皓自秦末隱居商山,西漢初年接受張良邀請,到咸陽為太子站臺,使劉邦打消了更換太子的想法。杜牧認為四老所助的劉盈性格柔弱,才有了以后的呂后奪權,差點斷了劉姓天下。倘非太尉周勃在南軍僥幸成功,“四老安劉”就成了“滅劉”?!澳宪姴惶蛔筮呅洹迸c“東風不與周郎便”一樣,杜牧通過對歷史假設,凸顯了偶然因素的作用,由此而言,項羽的“卷土重來未可知”,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過商州。過仙娥峰。太陽西斜時,經過商山麻澗,柔柔垂柳中隱藏著一個十余戶人家的山野小村。云光嵐彩,野雉飛過,鹿群往來,芳草悠遠,雞群入塒,牛群入宅,真是人間仙境?!靶忝祭细笇﹂拙?,茜袖女兒簪野花?!遍L眉毛老人悠閑地飲酒,紅衣女孩頭上戴著野花——怡然自得的人間生活!這畫面比桃花源多了幾分仙氣,簡直不是真的。這般悠閑、自由的生活,讓墮入塵世間、在“商山名利路”上匆匆趕路的杜牧不免惆悵起來。

  過藍田關,入藍田縣,過藍田驛……夏初到長安,進入位處禁中的史館,果然是“館宇華麗,酒饌豐厚”。

11

  杜牧后來說:“十年為幕府吏,每促束于簿書宴游間。刺史七年,病弟孀妹,百口之家,經營衣食……”(《上吏部崔尚書狀》)這次回長安,是他十年幕府生活的結束,三年長安生活之后,將開始他“刺史七年”的生活。

  明年,開成五年(840年),杜牧升膳部員外郎,從六品上,又轉比部員外郎,皆兼史職——官在遷轉,但“職”還是史館修撰。冬天,杜牧再請長假赴江州,想帶弟弟回長安,但杜顗體諒兄長,不愿回長安,明年,會昌元年(841年)七月,杜牧回長安,繼續他的第二次史官生涯。

12

  會昌二年(842年)春,杜牧出任黃州刺史,再請來醫術更高的周師達醫師給弟弟治病,周醫師察看了癥狀后自認無法治愈,不施針而去。此時杜家曾擔任過宰相的另一位堂兄杜悰,新任淮南節度使,駐鎮大唐第一都市揚州,杜顗轉到揚州,期待或能遇到異人術士。

  此后杜牧轉任池州刺史,又轉睦州刺史,頗有政績。宣宗大中二年(848年),結束了“刺史七年”的輾轉生涯,升任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第三次回京任職。熟悉的長安,熟悉的史職——杜牧一生仕宦二十余年,三秉太史筆,他精心研究的興亡之道,看來只能融入史書,留給后人了。此間與晚唐另一位大才子李商隱認識——實際上,他們還有輾轉的親戚關系。兩年后,杜牧遷升吏部員外郎,秋,“以弟病,乞守湖州”,如愿以償,出任湖州刺史。湖州是大州,江南繁華地,與之前“刺史七年”時期的三個州是天地之別,俸錢頗高,他希望以此資助病弟。第二年(851年)二月,杜顗過世,年四十五,留下十歲的兒子和五歲的女兒,杜牧傷痛何如。八月,杜牧升任考功郎中、知制誥,第四次回京任職。數月后,自湖州北上,取汴路往長安,最后一次感受“南去北來人自老”的滋味——他有一首《途中一絕》:

  鏡中絲發悲來慣,衣上塵痕拂漸難。

  惆悵江湖釣竿手,卻遮西日向長安。

  這次仍是官、職分離,以考功郎中充任知制誥,負責草擬朝廷詔令,工作與中書舍人相同——這份中樞要職預示著他站在了高層官員的門檻上。但杜牧已無過多想法,他用擔任湖州刺史期間的積蓄,在長安城南樊川建了別墅,一出朝廷便與親友往樊川游賞,號“樊上翁”。明年,大中六年(852年)二月,杜顗過世周年,杜牧把弟弟歸葬祖塋,這年冬天,他升為中書舍人,正五品上的高層官員,“文士之極任,朝廷之盛選,諸官莫比焉”,冬天時重病,自撰墓志銘,不久過世,年五十一。

  節選自《延河》2023年第8期《長安詩人吟》

  作家簡介 

  柳向陽,河南上蔡人,詩人,詩歌譯者,譯有杰克?吉爾伯特詩集《拒絕天堂》《詩全集》,露易絲?格麗克詩集《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加里?斯奈德詩集《砌石與寒山詩》《龜島》,W. S. 默溫詩集《清晨之前的月亮》等。

書記信箱 陜西省作協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