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多年了,吃苦一直是傳家寶,奉獻還是家常飯。人們都在向著幸福奔跑,你們偏向艱苦挑戰。為國家苦行,為科學先行。穿山跨海,經天緯地。你們的身影是插在大地上的獵獵風旗?!?/font>
——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頒獎詞
編者按
近日,鐘法權新作《大地測繪記(上)》刊于《膠東文學》。作品采取重寫與微雕的手法,濃墨重彩地記錄國測一大隊隊員們勇闖高山大漠、世界屋脊、珠峰南極和生命禁區的英雄點滴,講述幾代測繪隊員優良傳統薪火相傳、淡泊名利、赤誠奉獻的感人故事。作品入選了2023年度陜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項目。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測量隊(簡稱國測一大隊)位于西安市文藝路街道測繪路,擔負著國家重要基礎性、戰略性信息資源的勘測重任,參加了歷次珠峰測量高程。
陜西作家網帶您重回2020年5月,國測一大隊成功登頂珠峰,測繪珠峰新高度的那段光榮與艱難的日子。
國測一大隊,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幾十年來,他們擔負著生產國家基礎性、戰略性信息資源的重任。他們所做的測繪工作無不與國家的經濟建設、國防建設、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息息相關。
從正式成立那天起,隊員們便立志用雙腳丈量祖國的山川河流,“熱愛祖國、忠誠事業、艱苦奮斗”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他們像戰士那樣擁有不怕苦、不怕死的英雄豪氣,他們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當成天梯,不斷攀登,創下一個又一個壯舉,實現一個又一個夢想,獲得“功勛卓著、無私奉獻的英雄測繪大隊”“最美奮斗者”等多個榮譽稱號。
第一章 為珠峰測高
2020年早春三月,乍暖還寒。幾度春風,幾場春雨,大地上的枯草,生出一蓮蓬嫩綠的新芽;庭院里的桃花、杏花,紛紛開始孕育打苞。
這個初春的一個下午,在西安市碑林區測繪路4號的陜西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外業基地辦公院里,所有參與珠峰高度測量項目的隊員,一個個精神抖擻地齊聚樓前,參加出征儀式。這是國測一大隊多年來的慣例,只要有重大任務,尤其是測量珠峰這樣艱巨而光榮的重大任務,都會舉行出征儀式,為出征隊員們鼓勁加油,為隊員們送上平安祝福,為全年重點項目吹響征戰號角。
當天的出征儀式更顯特別,更顯莊重,更顯簡潔。沒有橫幅,沒有人群,只有局領導班子成員和相關單位負責人及出征隊員的家屬,所有人員一律戴著防護口罩。送行的領導在出征大會上深情地講:珠峰是中華大地的高度,也是世界的高度,更是我們國測一大隊事業的高度。光榮與使命不言而喻,責任與風險不言自明。前六次珠峰測高,在老一輩測量隊員的頑強拼搏下,如期光榮地完成任務,寫下六測珠峰的光輝詩篇。如今為珠峰量身高的接力棒交到我們新一代測繪隊員的手中,希望你們發揚前輩的光榮傳統,以頑強拼搏的精神,以艱苦奮斗、大地赤子的無私奉獻情懷,更加出色圓滿地完成第七次珠峰測高的任務,為祖國、為測繪局和第一測量大隊贏得新的榮譽。祝珠峰復測成功!
01 測峰自有后來人
珠峰是國家的地理標高,也是世界的地理標高。
在國家最需要的緊要關頭,國測一大隊敢于吃苦、戰天斗地,先后于1966年、1968年、1975年、1992年、1998年、2005年六測珠峰。為精準測量珠峰高程,國家測繪局第一大地測量隊的測繪隊員憑著驚人的勇氣、超人的堅忍、頑強的意志,在生命禁區譜寫出一曲曲感人的生命樂章。
“世界上最高的山是珠峰,比珠峰頂更高的是測繪人豎立起的覘標,而比測量覘標更高的,是共產黨人永恒的信仰和永遠傳承的精神品質?!边@是人民日報社西藏分社黨支部書記袁泉在2020年5月11日珠峰高程測量臨時黨支部主題黨日活動上說出的肺腑之言。
沒有人比國測一大隊的人更愛珠峰。只要談起珠峰,他們都眉飛色舞;只要講攀測珠峰,他們就會像講自家的故事一樣滔滔不絕;只要有了重測珠峰的任務,他們就會像高考取得喜人成績一般歡欣鼓舞。
說起2020年珠峰高程測量,國測一大隊大隊長兼珠峰高程測量總指揮李國鵬就會情不自禁講起成功登頂、勝利完成測量任務的種種經歷。
2019年4月21日,正在拉薩執行任務的李國鵬,突然接到陜西省測繪地理信息局領導的電話,說有個緊急任務,關于珠峰測量,讓他盡快趕到北京。李國鵬帶上參加過2005年珠峰高程復測的骨干任秀波和柏華崗一同前往。到達北京后,李國鵬才知道國家要再一次對珠峰高程進行測量。隨后幾個月里,國家自然資源部組織專家對珠峰高程測量一系列工作進行研究,并成立2020珠峰高程測量領導小組。
任務明確后,李國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配備人員、準備儀器設備。他思考最多的是重測珠峰需要采用哪些新手段、新技術,進行哪些創新和突破。
當時,國測一大隊恰巧有一支精銳力量在西藏承擔另一個測繪項目。李國鵬打電話問他們是想回西安休整半個月再上高原呢,還是轉身一變成為珠峰高程測量隊員?大家一聽重測珠峰,個個歡欣,一致表示不回去,就地等待。他們當時的任務是從日喀則國家一等水準基巖點開始復測一等水準網,一直推進到定日縣和聶拉木縣,而珠峰測高的大本營就設在離定日縣線布寺不遠的珠峰山腳下。李國鵬心里既感動又踏實。珠峰復測的消息一經傳開,國測一大隊的隊員們個個躍躍欲試,摩拳擦掌。
如何組隊,如何挑選隊員,李國鵬的心里也有一桿秤。珠峰高程測量涉及工種很多,要滿足各個工種的需要,還要考慮到隊員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照此,32人被確定為珠峰復測隊員,無一不是業務骨干,都具有豐富的野外工作經歷。
對登山隊員的挑選,李國鵬既嚴格又慎重。他先劃定了一個范圍:畢業一年以上,37歲以下,自愿并填寫志愿報名調查表。專門成立選拔小組,對志愿報名者進行評審考核,從20多名符合基本條件的隊員中挑選出王偉、劉亮、邢雄旺等10名隊員。
邢雄旺將國旗縫在衣服上
2020年1月,王偉等10名登頂隊員在北京懷柔登山訓練基地進行專業訓練,然后回西安進行第二階段訓練。國家登山隊副隊長次落帶著登山教練來到西安,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對10名隊員進行體能、協調性和心理素質等測試,全部通過。因珠峰頂平面僅有20多平方米,容納不了太多人,為此將登頂人員分為AB兩組,王偉為A組,是登頂珠峰的主力,其他人員為B組,作為后備人員,應對突發狀況。
選好隊員,接下來就是選購儀器設備。豎立在峰頂的測量覘標是珠峰高程測量最重要的設備。覘標的制造過程并不容易,要結合光學測距和測角需要,還要考慮峰頂氣象環境因素:既要考慮到堅固性、韌性和重量,還必須能耐得住零下幾十度的低溫。有的材質硬度很好,但是遇到低溫就變脆;有的在低溫下冷縮嚴重,變形太大。還要考慮安裝便捷性的問題,不能做得太嚴絲合縫,不好安裝;也不能太寬松,風一吹會來回晃動。國測一大隊和一家儀器裝備廠商合作,先后嘗試了碳纖維、鋁合金等多種材質,經過反復溝通、測試,最終做出符合要求的鋁合金覘標。
對峰頂覘標觀測設立了6個交會點,其中珠峰大本營交會點距離峰頂18.3公里,測距是一大難題。2005年珠峰高程復測時使用的是國外測距儀,這次國測一大隊與國家光電測距儀檢測中心合作研發了超長距離測距儀,不僅解決了珠峰峰頂交會測量的距離問題,還解決了常規大地測量中超遠距離測距的難題。在峰頂測量中,還要使用雪深雷達探測儀來探測峰頂冰雪的厚度。2005年,國測一大隊使用的也是國外設備,這次國測一大隊找到國內一家長期生產探地雷達設備的廠家,根據珠峰探測實際需要,提出珠峰峰頂測量的條件和要求。普通的雷達探測只能探測到下方是什么物質,并且是靜止探測,而峰頂探測要探測的是冰雪的厚度,還要在冰雪表面移動。中隊長柏華崗從2019年7月就開始和廠家對接,不斷修改方案,又陸續把衛星定位設備、時間系統加上去,在內地和高原特殊氣候條件下反復測試,不斷改進,用了四五個月時間終于成功。
三月的春風裁出了柳葉,吹綠了小草,吹開了桃花朵朵。隨著一聲令下,國測一大隊珠峰測量隊隊員從西安啟程前往拉薩。所有參與珠峰高程測量的隊員齊集拉薩,購齊相關物資設備和生活用品后,在一個春風送暖的清晨,靜悄悄地沿著雅魯藏布江,朝著日喀則,朝著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進發。
翻過加吾拉山口,蔚為壯觀的巍峨雪山層層疊疊聳立在藍天之下,輕紗似的旗云籠罩,圣潔的珠峰格外耀眼。極目而望,仿佛近在眼前,腳下的路卻還很漫長。車輪滾滾向前,測繪隊員一點一點靠近神往之地。
1975年,國測一大隊隊員參與中國人首次珠峰高程測量
為什么要復測珠峰?難道珠峰幾年或者十幾年會長高或者變矮嗎?這是很多人的疑問。
珠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也是變化最大、最神奇的山峰。她常年被大雪覆蓋,又常常被云霧環繞,仿佛披著圣潔婚紗的新娘,充滿神秘。
珠峰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有數據表明,珠峰每年以4.4毫米的速度緩慢升高,這就意味著10年會升高4厘米左右,30年能升高13厘米之多。如果說珠峰高程的測量精度在10厘米左右,那么十多年后,就需要重新測量。
一路上,測量隊員從車窗遠望珠峰,眼神里無不透露著對世界屋脊的贊嘆,臉上無不掛著甜蜜的笑容,仿佛自己坐在婚車上,將要去迎接心愛的姑娘。隨著海拔升高,氧氣減少,風力增大,有的隊員出現高原反應,但他們依然心懷憧憬與向往,克服著,忍耐著,堅持著。
李國鵬到國測一大隊工作已經20年。剛進大隊,領導就給他安排了一個師傅幫帶,不僅教儀器操作,還教野外作業的一些基本常識,師傅對測繪工作的敬業精神和為人處世之道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因此無論是以前在基層做中隊長,還是現在在國測一大隊當隊長,他都十分注重工作傳承,帶頭踐行“熱愛祖國、忠誠事業、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測繪精神。
珠峰地區高寒缺氧,條件艱苦,從大本營到二本營再到5個交會點無不環境惡劣。隊里專門設置后勤保障組,派兩個得力的中層干部,保障隊員們的生活。拉薩集中后,聯系最好的醫院對所有隊員進行全面體檢,還配備兩臺制氧機和各類藥物,個人安全防護裝備也配備齊全,盡量改善飲食,關注大家的心理狀況。
自然條件無法改變,精神支撐尤為重要。國測一大隊不只有精神,還有溫度。親如兄弟,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相互溫暖,是國測一大隊的優良傳統。2020年4月底,水準小組干完活兒,提著酥油茶去二本營慰問交會組,大家高高興興地坐在一起喝茶,說著幾個月來珠峰測量的感悟。
任秀波是珠峰測量的老隊員,2005年復測珠峰時是沖頂隊員,攀登到8000米的高度,與隊友柏華崗一道把重力測量測到7790米的高度。這一次他被選入珠峰測量隊有兩重身份,一是黨委成員,二是技術骨干,一方面對內對外協調各方,另一方面組織協調媒體宣傳,講好珠峰測量故事。
自2020年3月2日起,國測一大隊53名測繪隊員,在珠峰及外圍地區,克服高原缺氧、氣候惡劣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等重重困難,陸續開展水準、重力、GNSS、天文等測量工作,完成一等水準測量480千米、二等水準測量240千米、加密重力測量190點、絕對重力測量1點、天文測量1點、局部GNSS控制網測量60點、板塊運動監測網21點,布設衛星導航定位連續運行臨時基準站2點,完成6個珠峰高程測量交會點的踏勘、選埋、高程傳遞等基礎性測量工作。
02 后來者居上
2020年4月6日,風疾云淡,天藍如洗。
王偉、劉亮、邢雄旺等10名登頂隊員從中國登山協會西藏羊八井高山訓練基地轉場來到5200米珠峰腳下的大本營,繼續進行高海拔地區適應性訓練。
王偉,是個陽光帥氣的小伙子,西安藍田人,1992年出生,2014年從西安科技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畢業,時逢國測一大隊選聘應屆大學畢業生,王偉對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國測一大隊有所了解,他也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國測一大隊。王偉品學兼優,身體素質好,在每年舉辦的西安城墻環城賽中,他都是一二名。這次又被選為珠峰測量登頂隊員,并作為一號選手,除了專業過硬,更重要的還是身體素質好。
邢雄旺,河北邯鄲人,同樣出生于1992年,2010年畢業于鄭州測繪學院。中學時就讀了不少國測一大隊珠峰測繪的英雄事跡,上大學后又看了郁期青等老一輩珠峰測繪隊員的事跡,心里便萌生了做測繪隊員的夢想,并把進入國測一大隊作為自己的目標。
劉亮,西安人,年齡比王偉和邢雄旺大10歲,在10名登頂隊員中年齡偏大。2007年他從鄭州大學畢業,被國測一大隊錄用,分到第三中隊從事GPS數據采集工作。到國測一大隊報到沒幾天,連中隊的人都還沒認全便隨GPS測繪小分隊去了新疆。在戈壁灘一干就是大半年,第二年又轉戰西藏那曲地區。十余年來,幾乎每年都要進藏開展野外作業,而且多是在無人區或者海拔極高的地區。多年的野外作業,長年被高原紫外線照射,他清瘦的臉頰被曬成紫銅色。如果不開口說話,僅看面相,你還以為他是個藏族小伙兒。
他們仨人有個共同特點,身材勻稱,沒有贅肉,體力好,耐力強,業務精,都是珠峰復測登頂隊員的上佳人選。
按計劃,國測一大隊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員從5200米大本營推進到5800米過渡營地,經過短暫的氣候適應后,繼續向前推進到6500米前進營地。從上午10點一直到晚上6點,整整走了8個小時。邢雄旺說,不到極限,不知登峰艱難。爬到6300米,再往上每走10米都要歇20至40秒,越往高處走,氧氣越稀薄,無論嘴張多大還是感到氧氣不足,胸悶氣短,腿已經沒有感覺,機械地、麻木地往上爬。太陽落山、夜幕降臨時,他們終于攀到前進營地。
邢雄旺之前也有過高原野外作業經歷。到國測一大隊工作后,他被分到第二中隊,主要從事地形測量工作,隨中隊輾轉于西藏那曲地區,在近一年的時間里與隊友走遍羌塘無人區。在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極寒缺氧的無人區,邢雄旺練就了吃苦耐勞的意志和抗高原缺氧的能力??扇缃裨?500米前進營地,他深切體會到,在高原,哪怕只是幾百米的高度提升,空氣的含氧量都存在著天壤之別,稀薄的氧氣對人身體影響巨大。
簡單進食后,各自休息。這一夜,邢雄旺睡得并不踏實。早晨起來頭昏腦漲,渾身無力,連飯也不想吃。一位年歲稍長的隊員安慰他,如果到了6500米的高度,身體還沒有一點兒反應,那就不是人而是不知冷暖的機器。
2020年5月6日,天藍得透徹,像碧藍的大海,陽光充足,閃爍著道道金光。好天氣,是攀登珠峰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大本營發出指令,登山隊員第一次沖頂。
2020年5月6日,隊員出征
夜靜得只有風聲。帳篷里一片忙碌。沖頂隊員一層層加套衣服,最后穿上火紅的登山服,戴上登山帽,穿上有冰爪的登山靴。每人背一個登山包,包里裝著可供吃四五頓的各類食品,方便面、八寶粥、麥片、牛肉干、能量棒、果凍、飲料等,還有水壺、防潮墊、速干內衣、羊毛線帽等,重量在15 公斤左右。
上午10點,沖頂珠峰隊員在隊友的祝福聲中準時出發。腳下的路程在增高,越往上爬,越是缺氧,他們走走歇歇??旖咏臂炅?,他們遇到一段400多米高的冰墻,腳下的路更加艱難,一會兒斜著走,一會兒順著軟梯往上爬。冰墻表面浮著一層雪,腳下必須踩牢,否則會摔下懸崖。冰川上裂開一條條裂縫,有的很深,有的很寬,隨時可能發生雪崩??偹闩肋^冰墻,到達北坳,上到7028米的1號營地。
北坳,是珠峰登頂途經的一個地名,一個具有數字高度的地名。它位于珠峰的腰部,朝下瞭望,能看見一個個山峰,最遠能看到線布寺高高的塔尖;抬頭仰望就可清晰看到雄偉的珠峰,雖然只差1000多米,近在咫尺,向上的路卻仿佛高不可攀,可望而難以企及。
所謂營地,依坡而建,臨時宿營。北坳的坡面平地不僅有限而且狹小,每塊平地只有半張乒乓球桌大。帳篷下不是石頭,更不是泥土,而是冰雪。進到里面,得用腳將雪踩實,鋪上防寒墊,打開睡袋,人就直接睡到里面。這一夜,風撕咬著帳篷,地上的寒氣直往睡袋里鉆,隊員們一會兒由于寒冷,把頭鉆進睡袋里防寒;一會兒由于缺氧,把頭伸出來呼吸……漫漫長夜,總算熬到天明。
第二天一大早,他們用雪深雷達探測測試了冰雪厚度,求出冰雪介質參數,以保證接下來珠峰峰頂測量的準確。正準備登頂,天氣突然變壞,風速加大,夾著雪花。大風吼叫的音調在拉長,急促中夾帶著任性的肆虐,北坳冰壁出現可怕的流雪。時刻關注珠峰天氣變化的指揮部,下達了回撤命令。
第一次沖頂中止。
03 接力沖頂
2020年5月16日。天晴。中風。陽光柔弱,白云如棉。
登山隊再次接到沖頂命令,于中午12點從6500米的前進營地向7790米的2號營地發起沖擊。這一次他們十分順利地在太陽落山前抵達。營地選設在一個緩坡上,帳篷依坡就勢搭在稍稍平坦的地方,每一頂帳篷睡3人,哈出的熱氣很快在帳篷里結了一層白霜。夜里,突然刮起大風,下起暴雪。大風一夜不曾停歇,大雪一夜不曾住下。暴風雪似乎與他們較上勁,要把帳篷壓垮。溫度迅速降到零下30多攝氏度,白霜也在加厚,狂風吹拂,白霜不時墜落在睡袋上、他們臉上。風嗚嗚地尖叫著,膽小的人聽了心里發怵發毛。王偉他們被凍得根本無法深睡,也不敢深睡,擔心狂風刮走帳篷,擔心大雪壓垮帳篷。
暴風雪之所以來得猛、來得急,是受氣旋風暴“安攀”影響。大雪掩蓋了7790米以上的區域,隊員們再次接到回撒的命令。
回撤前,王偉他們進行了重力測量。距離是從一個帳篷到另一個帳篷,雖然不遠,他們卻費了三個小時。風實在太大,地上全是冰,每走一步都要萬分小心,不然就會滑進深谷。
他們的心,是多么不甘!7790米,離珠峰那么近,再往上10米就是7800米,再往上1000余米,就可以登頂。但距離越近,路越險峻。極寒,大風,冰雪,氧氣稀薄,都是對生命的極限挑戰,何況他們不僅要攀上珠峰,還要豎立覘標,測量珠峰高程。沒有良好的天氣,哪怕是上到峰頂,于測繪隊員來說也只是徒勞,也是一次沒有完成任務的登頂。
天黑透了,星星密密麻麻布滿天空。登頂隊員經過7個小時的跋涉,又回到6500米的前進營地。
第二次沖頂,又因暴風雪突襲,中止。
2020年5月21日第二次沖頂失敗,隊員下撤至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
2020年5月24日。陣風有云。天氣逐漸轉好。
鑒于珠峰天氣復雜多變、峰頂地域狹窄、地勢險峻的實際情況,以及適宜攀登珠峰的窗口期越來越短、眼看要關閉的緊迫現狀,2020珠峰高程測量指揮部作出選派有8000米以上沖頂經驗的隊員組成突擊隊。次落、袁復棟、李富慶、普布頓珠、次仁多吉、次仁平措、次仁羅布和洛桑頓珠等8人被確定為突擊隊隊員。王偉未能入圍,心里充滿失落和遺憾,但從大局出發,從國家榮譽出發,他能夠理解。他說,登上珠穆朗瑪峰的頂端,親自將覘標立在主峰之上,無疑是無上的榮譽與自豪,可他心里清楚榮譽與責任密不可分,兩次登頂不成,上上下下的壓力十分巨大。這是此次珠峰測高最后一次的登頂窗口期,機會寶貴,不容錯過,只許成功,不能失敗。突擊隊員的選擇容不得一絲僥幸,容不得一絲失誤,否則一切付出都將付諸東流。
其實,能夠兩次到達北坳,能夠兩次沖擊到7790米的高度,已經是很了不起的經歷,十分壯觀的人生紀錄。
藍天下,云隨風移,云開日出,金色的朝霞染紅整個珠峰。8名隊員接到指揮部下達的出發命令,再次從6500米營地出發,第三次向峰頂發起沖擊。開始風不大,可是越往上,風越大。他們穿著厚厚的防寒服,每當有大風刮來,他們要么站在原地,要么彎腰躲風。風實在太大,他們就趴在雪地上,靜待大風過去。大風裹挾著雪粒,幾米開外就不見人影,大家只能看清前后隊友。雪粒打在裸露的臉上,針扎一般疼痛。
從6500米到7790米,他們走過好幾趟,可每一趟都不一樣,有的地方雪變厚了,有的地方出現了斷裂,有的地方冰墻增高。氣候變化多端,風越大,氧氣越少,本來就稀薄的氧氣,像被風刮走一般。他們再次登上7790米的2號營地,并站穩腳跟。
2020年5月27日。天氣漸好。風速減小。小雪。
老隊員都知道,在珠峰,很少有不飄雪的時候,小雪就算好天氣。
上午11時,天氣好轉。8名攻頂隊員帶著使命和榮光,克服重重困難,于下午2點成功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峰頂。
2020年5月27日,測量登山隊員在珠峰峰頂與國旗合影
2020年5月27日,測量登山隊員完成人類首次珠峰峰頂重力測量
測量登山隊員在珠峰峰頂架設測量覘標
立于珠峰峰頂,看腳下的山巒,云在群山之上,壯觀中盡顯人間奇跡;看身邊的山脊,褐色的山石兀立,落滿白雪,像一個個披著潔白盛裝的少女;向遠方展望,萬里云海,云蒸霞蔚,云海翻騰,宛如潮起潮涌的海洋。
突擊隊員抓住天氣好轉的短暫窗口期,按照小組分工,分頭有序展開測繪。有的在峰頂豎起紅色的鋁合金測量覘標,有的用GNSS接收機通過北斗衛星進行高精度定位測量,有的用雪深雷達探測儀探測峰頂雪深,有的使用重力儀進行重力測量,用的都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高精度測量儀器。值得特別說明的是,此次重力測量是人類首次在珠峰峰頂開展,將有利于大地水準優化,提高珠峰高程精度,獲取寶貴的科學數據。
紅色的覘標,像一面鮮紅的旗幟立于世界之巔。國測一大隊在珠峰周邊海拔5200米至6000米設置的6個交會點,一齊瞄準珠峰頂上的紅色覘標。儀器上的顯示屏出現信號對接,測量隊員同步開展峰頂交會測量和GNSS聯測,獲取珠峰高程測量一系列數據。
通過匯總計算,一個珠峰的新高度再次誕生。2020年12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尼泊爾總統班達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瑪峰最新“身高”為8848.86米。這數字再次證明中國科學家的判斷:珠穆朗瑪峰在逐年增長。
珠穆朗瑪峰這個由中國和尼泊爾共同擁有的地球之巔,以絕對的身高,巍然屹立于群山之上,頭頂神秘的日月星辰,以其雄視天下的偉岸,以不容置疑的高度,讓人類為之頂禮膜拜。
文章原刊于《膠東文學》2023年05期
作家簡介: 鐘法權,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小說集《行走的聲音》《臉譜》,長篇小說《浴火》《重生》,長篇報告文學《張富清傳》《那一年,這一生》《廢墟上的陽光》《陳獨秀江津晚歌》《雪蓮花開》《最先到達的長征》等十余部。作品散見于《人民文學》《中國作家》《解放軍文藝》《青年文學》等報刊雜志。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第十一、十二屆全軍文藝獎,第八屆冰心散文獎,第五屆柳青文學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