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家穆濤新作文化散文集《中國歷史的體溫》出版發行。作者以《漢書》《史記》為基本閱讀范疇,以史實及相關史料為基本內容。從中梳理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
今日,“文學陝軍”邀您共讀《中國歷史的體溫》精彩段落,一同感受歷史傳統與時代現實的融通之美。
穆濤/文化散文集《中國歷史的體溫》/百花文藝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
精彩書摘35句
舊制度下的公知者
?中國人的大歷史,基本是與中國天文學的起源同步的。從發現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確定日和月的時間概念,再到一年之中四個季節的認定;從對天象地理的階段性認知,到有意識地循守自然法則,形成“天地人”共榮共存的價值觀,建立時空觀的經歷過程是相當漫長的,隨著當代考古研究的不斷深入,這個過程正在逐漸清晰地構成中國大歷史的上游。
?中國古代的史官,以及治史的行家,都有觀天象的基本功,可以靠天吃飯。司馬遷《史記》中的《律書》《天官書》,班固《漢書》中的《律歷志》《天文志》,董仲舒《春秋繁露》里的多篇文章,都是職業天文學家水準。今天的歷史學者,是丟了這門手藝的。
?“良玉不琢”是一句古訓,良玉“資質潤美,不待刻琢”,但這種品質的天然良玉是罕見的,好比“不學而自知”的非常之人。常玉要琢,還得下功夫琢。常人要學,還得下工夫學,“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學,不成其德”。
?“不虛美,不隱惡”,是中國古人最基本的歷史觀。
?“春秋筆法”指的不是手法,而是心法,其中藏著兩個智慧點,一是用事實材料說話,而且言簡意賅?!啊洞呵铩分o多所況,是文約而法明矣?!薄洞呵铩窌械挠^點多是比較而言的,不憑空臆斷。修辭簡約,但方法鮮明。再是“記衰世”,記錄一個時代,既寫明亮處,也留心陰暗面?!洞呵铩芬粫?,“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記寫了三十六個臣子弒殺其君,五十二個國家由興至衰,以此亂象,昭示春秋時代的禮崩樂壞。史書不是化妝品,洗凈脂粉,保持晴朗面目,是“春秋筆法”的核心內存。
?“不知來,視諸往”,是《春秋》這部著作的立書基本。一個國家的將來,潛伏于過往之中,于命運中察知未來,如那句話,“性格即命運”。往事千年萬緒,浩瀚如天空。天真是空的嗎?于沒眼的人一無所見,于有心的人則無物不在?!案ツ懿?,寂若無;能察之,無物不在”,中國人稱呼天為老天爺,但老天爺言辭金貴,不隨便說話的,也不做什么,而是看你怎么做。人在做,天在看?!疤觳谎?,使人發其意。弗為,使人行其中?!?/p>
?世間有春夏秋冬,“春氣愛,秋氣嚴,夏氣樂,冬氣哀”,“春主生,夏主養,秋主收,冬主藏;生溉其樂以養,死溉其哀以藏,為人子者也。故四時之行,父子之道也?!贝荷?,秋藏于冬,循父子人本之道。以天地四時寓人間歷史,用“春秋”命名史書真是恰到好處。
?一個時代里,人們對天地的認知之心有多厚實,這個時代就有多大。
主氣和客氣
?養正氣或浩然之氣,僅靠寬胃是不夠的??斩吹乇痴b理想信條,是給自己戴高帽子,是假大空,沒有實際益處的。養出大氣需要磨礪,古代中國人學習射箭,除了練力道和準度之外,還注重練氣。
?把立春確定為第一個節氣,是古代中國人的科學發展觀。在中國古人的認識里,一年肇始的第一天是冬至日,地下的陽氣開始上行,冬至稱為“一陽”?!岸枴痹谛『c大寒之間,地氣經過45天的運行,在立春這天突出地表,萬物開始蔥蘢生長,因此“立春”這一天也稱為“三陽開泰”。
?主氣是一年中的常在之氣??蜌馐亲償?,是家里不約而至的客人,上門敘舊的,拉家常的,說委屈的,找茬的,不把自己當別人的,脾氣不一,各具秉性??崾?,倒春寒,暖冬或奇寒,大旱或大澇,臺風,海嘯,“厄爾尼諾”“拉尼娜”等等,氣候的這些異常,與客氣相關聯。但客氣也不是職業干壞事的,一個巴掌拍不響,主氣與客氣和諧了,風調雨順,天安地泰。如果兄弟倆賭氣,或者僵持拉下了臉,麻煩就出來了。界定主氣與客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范疇。而對主氣與客氣運行原理的認知,是中國古代哲學的軸心地帶。
?關于風和氣,描述的最早也最文學的是莊子,“大塊噫氣,其名為風”。風是無形狀的,人們走在曠野里,被風簇擁著,那是身體的感覺。風吹皺一池春水,那是水的響應。風也是無聲的,人們聽到的種種聲音,風聲鶴唳,冷風嗖嗖,狂風怒號,是風碰到了東西摩擦碰撞引發的動靜。風碰到實的、虛的東西,發出的音樂是不一樣的,有些如擊鼓,有些如拿捏笛簫,有些如撩撥琴瑟,有些簡陋的就是喇叭嗩吶。莊子還發明了一個詞,叫“吹萬”,世間萬物的千姿百態,都是大自然這么“吹”出來的。
經濟膨脹之下的政治灘涂
?僅僅天地養人是不夠的,人之大更需要文化上的自我修養。
?文化是虛象的,但時間久了沉淀下來,浸入土壤地脈就成了實的?,F代漢語中稱文化是軟實力,指的就是這一層意思。
沒有底線的時代,笨人是怎么守拙的
?中國人講究大智若愚,講大音希聲,默雷止謗,反感聰明自泄??招牡闹褡?,是簫、笛子這些響器的基礎材料,而竹子內部的那層白膜,與鬧動靜者為鄰而緘默自省,這份拙,是守住了。
?道家觀念里的“空”,是對有和無的辯證思維,與佛家有相似之處,但也有區別??沼袃蓚€指向,一是沒有,再是大有??辗孔?、空水杯,這個空是具體的,是無。但天空和太空中,不僅有,而且是大有,其中太多東西在人類的認知之外。大有是無限的,引領著人類的智慧不斷地上臺階,升境界。佛家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家講“真空”,最高境界是連空也沒有了?!段饔斡洝分械膶O猴子是道與佛的兼容體,出身于道,成身于佛,并且有太上老君的錘煉和佛祖的加持,這位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超級男,法名叫“悟空”,指的就是需要不斷地上臺階,升境界。
?《列子·黃帝》是寓言,所謂寓言,就是下潛了深度的故事。列子的文章,不僅有深度,而且筆法生動,虛實掩映,開合有致。以孔子的評述作為結語,是給這個寓言開了一個天窗。
?守本分,就是守住人的底線。
在掌控與失控之間
?漢代重視文化建設,重視“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的研究和學習,并不是停留在理論層面,是以“五經”作為基礎材料,建筑社會公共文明的大房子。古代人以“五經”為抓手,并且深入解剖“五經”,整理出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作為行為規范,用以指引人們的日常生活。
?“以禮入教”,禮是規矩的總稱,在家、在社會、在各個行當里,在朝廷上,各有一系列具體的規矩?!耙远Y入教”是中國古人探索出的社會管理模式,是中國制造。在中國的舊農村,哪怕是文盲村,沒有人念過什么書,但“仁義禮智信”這些儒家核心東西是深入人心的,這都是以禮入教的教化成果。
《漢書》告誡我們的:“和親”與“倒懸”
?我們中國自漢代起,才開始以世界的眼光,重構國家的格局,這是漢代的大器之處,是“漢唐氣派”的原點所在。但是這個“大”是多么的來之不易,歷經了太多的韜光養晦和自強不息。對大國崛起之前壓抑地帶的反思與內省,應是今天建立中國氣派大時代的基礎課。
《漢書》告誡我們的: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路
?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路,重要的是世界觀。
?絲綢之路最初是軍事路、外交路,漢武帝派使臣聯合西域的大宛、烏孫、大月氏等國,成立了一個松散的合作聯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勢力。之后是民生路、商業路、世貿路,再之后發展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長安到西域,到中亞,到西亞,再綿延至歐洲。物質交流的同時,中國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也相互間交集共生。絲綢之路是漢朝探索出來的,讓中國融入世界,并漸而有發言權和影響力的一條大國之道。
《漢書》告誡我們的:全民舉報
?絲綢之路在這樣的意識形態下應運而生了,中國同西域的往來,由農作物開始,前后四千年前左右,西域的小麥傳至中原,黃河沿線的谷類種植技術也交流過去。漢武帝時期,由單一到多元,由零散的腳印到踩出了一條寬敞的道路。絲綢之路是強大國家的政治路,也是貿易路和商業路。
《漢書》告誡我們的:尊儒術,是漢代的主旋律
?漢代召開過兩次文藝座談會,是學術研討會性質。一次在西漢,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的“石渠閣會議”;一次在東漢初年,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的“白虎觀會議”。兩次會議都是皇帝主持,但主講人不是皇帝,而是當年的多位儒學名宿?!霸t諸儒講五經同異”。會議是開放包容的,以《詩》《書》《禮》《易》《春秋》,還有《樂》為基礎材料,與會專家各自闡述自己的研究心得,各抒己見,也允許各持己見。會期均在一個月左右,會后形成了兩部論文集,《石渠議奏》和《白虎通義》。
?漢代之前的秦朝,包括秦國,對文化是漠視的。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后,整個國家就成了文化沙漠,周朝及春秋戰國匯聚起來的文化傳統被割裂斷開了。漢代的了不起,在于以儒學為突破口,接通了中國文脈。
《漢書》告誡我們的:“五經”:漢代的大眾讀物
?漢代的經學研究,是中國文化的曠世功德,是在廢墟之上重整旗鼓,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和再出發。
《漢書》告誡我們的:在漢代,文學意味著什么
?漢代的文學觀是大方大器的,強調“文章爾雅,訓辭深厚”,但“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義”是寫在前邊的。比如賈誼的文章,《吊屈原賦》《鵩鳥賦》文辭講究,《過秦論》被《史記》收錄,《論積貯疏》《論鑄幣疏》被《漢書》收錄,因其洞察社會趨勢與走向,看破世道焦點所在。文學作品被史家采信,是大手筆。
《漢書》告誡我們的:《史記》與《漢書》的體例之功
?《史記》《漢書》既是中國社會觀察與考察的集大成作品,在文體上也有開創之功。漢以前的文章,都是囫圇著去寫的,自這兩本書始,才有了體裁類別的講究。
?一個時代的文學昭示著一個時代的精神品質。一個時代的史學成果,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精神深度。一個時代是清醒沉實還是虛化侈靡,看這個時代的文學與史學作品就知道了大概。
冬至這一天
?中國人自古以來重視天象與天道,起于對天地的敬畏,老百姓的口頭禪是“謝天謝地”,同時也含著制約皇權的禪機,以“傷天害理”的理念限制皇帝的言行,這是中國早期的“民主特色”。
?我們中國人傳統的認識里,一年開頭的第一天不是正月初一,而是冬至。
參話頭
?參話頭,是佛門里的話,指的是由一句話牽扯領悟出一堆東西,目的是找到厲害話的厲害之處。中國讀書人的老話叫“經史合參”,經是常道,是恒久不變的東西,是不動產。史是變數,是世道的玄機,是無常鬼。經與史摻和著看,視角就立體了。
如果歷史學家集體閉嘴
?中國古代的歷史觀,不是以古鑒今,而是“以史制君”“君史兩立”。撰寫歷史的第一要義是制約當朝君主,給胡亂作為的昏君賊臣披上“惡名”,遺臭在后世朝代里?!捌溆匈\臣逆子,淫君亂主,茍直書其事。不掩其瑕,則穢跡彰于一朝,惡名被于千載”。
?史官的存在價值是督察政治霧霾,使社會清醒。如果歷史學家集體閉嘴,不發出聲音,放棄他們的責任和擔當,這樣的時代會失真的。
薦讀
在漢代,文學意味著什么
文學這個詞,在漢代的觀念里,比今天寬,也厚實。
文學一指文章經籍,《詩》《尚書》《禮記》《易》《春秋》五經之學?!妒酚洝と辶至袀鳌穼懙絼顨㈨椨鹬螅骸凹案呋实壅D項籍,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夫齊魯之間于文學,自古以來,其天性也?!薄把浴对姟酚隰攧t申培公,于齊則轅固生,于燕則韓太傅。言《尚書》自濟南伏生。言《禮》自魯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齊魯自胡毋生,于趙自董仲舒?!?/p>
司馬遷借公孫弘之口給文學的定義是:“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義,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碑斈甑奈膶W家有三個硬條件:飽學與真知灼見、文章筆法講究,還得“恩施甚美”。這個美字相當于今天美學里的美,不是表面的,是深層次的。杜甫有一句詩與此遙相呼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p>
在漢代,文學還是一種選官制度,當時科舉考試未興,是察舉制、推薦制,地方大員向中央舉薦的人才里,即有賢良文學一科。賢良文學是當年的高端人才,屬特舉。大致的流程是,依皇帝詔令,地方官吏把舉子送至朝廷,皇上廷試,舉子策對,之后按見識高矮授官?;噬细吲d了,會追加提問,一策之后,還有二或三,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就是這么出籠的。賈誼和晁錯都是經歷這種嚴格遴選脫穎而出的。
漢代和今天有一點相類似,是依靠農民取得的政權,天下打下來了,但管理國家的經驗比較少。漢代是“漢襲秦制”,國家管理的多方制度沿襲秦朝。軍事上沿用“二十等軍功爵”,貨幣用“秦半兩”(十二銖錢,舊制二十四銖為一兩),歷法用秦始皇頒行的“顓頊歷”,以“顓頊歷”紀年,一年伊始的首月,是今天農歷的十月。漢朝經歷了劉邦、呂后、文帝、景帝之后,武帝是大帝,不僅開疆守土,還建規立制:實行貨幣改革,?!扒匕雰伞?,用“五銖錢”;維新歷法,廢“顓頊歷”,頒行“太初歷”,我們今天的農歷紀年方法,是由“太初歷”完善而成的。
漢武帝在文化上的貢獻也是偉大的。秦朝是軍人政治,走軍國路線。武帝尚武更崇文,“今上(武帝)即位……于是詔方正賢良志士”“延文學儒者數百人”“治禮次治掌故,以文學禮義為官”“自此以來,則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學之士矣”(《史記·儒林列傳》)?!拔涞奂次?,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后百數”(《漢書·董仲舒傳》)。文學在武帝時期是顯學,全國矚目。
漢武帝對文化人物是尊重的,西安老城文昌門內有一條街,叫下馬陵,董仲舒墓就在這條街上,坊間閑傳漢武帝每每經過,下馬步行。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循著孔子“克己復禮”的未竟事業朝前走。禮是規矩,一切按規矩來,由禮而理,以禮入教。董仲舒有一句名言,“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百姓守規矩,使皇帝有威嚴?;实凼匾幘?,使天地顯正大。至于后世的統治者只講屈民,不講伸天,不能把爛賬記在董仲舒名下。
漢代的文學觀是大方大器的,強調“文章爾雅,訓辭深厚”,但“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義”是寫在前邊的。比如賈誼的文章,《吊屈原賦》《鵩鳥賦》文辭講究,《過秦論》被《史記》收錄,《論積貯疏》《論鑄幣疏》被《漢書》收錄,因其洞察社會趨勢與走向,看破世道焦點所在。文學作品被史家采信,是大手筆。
《史記》與《漢書》的體例之功
漢代的史學是顯學,也時尚,是前沿學科。
《史記》《漢書》既是中國社會觀察與考察的集大成作品,在文體上也有開創之功。漢以前的文章,都是囫圇著去寫的,自這兩本書始,才有了體裁類別的講究。以今天的眼光看,《春秋繁露》《新書》《新序》是歷史學專著,董仲舒是《春秋》研究的大家,晚年以講學為主業,《春秋繁露》是他講學的核心要義,這本書中貫通著《春秋》和《易經》,由史及文,以中國人的思維構筑中國哲學。賈誼的《新書》和劉向的《新序》是當年呈給皇帝的奏書,以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為基本材料,向皇帝闡述當朝時政的要務?!耙怨蚀探瘛薄把缘檬?,陳法戒”“助觀覽,補遺闕”,進而“以戒天子”。
一個時代的文學昭示著一個時代的精神品質。一個時代的史學成果,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精神深度。一個時代是清醒沉實還是虛化侈靡,看這個時代的文學與史學作品就知道了大概。
漢代史學走強,是有社會成因的。漢代是中國社會大轉型期,是國家轉型,由分封制向中央集權制轉型?!按笠唤y”自秦朝開始,但壽命太短,僅十五年,成型卻未定型,類于交響樂的序曲,也像高速路的輔路。新型國家的根本所在,是在建構國家倫理和社會倫理。
秦代是先軍政治,代表作之一是“焚書坑儒”:“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斬首示眾),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面部刺字)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易經》為不被焚之書)?!贝朔N文化酷政之下,民間藏書基本上絕跡了,但當年的國家圖書館還有,也允許博士官存書。但公元前206年項羽那一把火,讓所有存書隨咸陽城化為廢墟。不好的政治對文化的連續傷害,是滅頂之災。
漢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整理國故,繼承并弘揚傳統的,以“六藝”(《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樂經》)為主軸,依靠文化老人的記憶,重新挖掘整理出大量古代文獻著述,進而打通了中國文脈。漢代的民間和政府,敬重讀書有成的人。漢代的政府重視讀書,創立了以書取仕的選官制度,甚至多年未被提拔的官員,“通一藝,遷滯留(升職)”。民間讀書講學風氣隨之濃郁,在漢武帝時期大師專家達到一千人以上,著述數百萬言。
歷史觀,是觀人心,也觀我心,以觀者的利益利害為出發點是不可取的。恨一個人便編造證據去誣陷,去詆毀;愛一個人則杜撰事實,憑空制造一個典型。寫歷史,或寫歷史題材的文章,要守中國傳統史學觀的底線,“以古鑒今”是要沿循的,講歷史是為了今天的時代清醒。因而那類“以古悅今”“以古媚今”,乃至從史中找樂子,戲說歷史的文章還是少寫為宜。
《中國歷史的體溫》入圍2023年(1-2月)“中國作家網文學好書”書單
穆濤:用自己的腿腳走路
2014年,《美文》雜志常務副主編、散文家穆濤《先前的風氣》獲得第六屆魯迅文學獎,有媒體請穆濤發表獲獎感言,他只說了一句話:“平凹主編讓我做編輯,還主持常務工作,我卻得了創作的獎。讓我當裁縫,我卻織布去了?!?/p>
他真是這么想的,覺著是“不務正業”。實際上,他在兢兢業業推舉《美文》“大散文”旗幟的同時,也利用碎片時間寫了不少文章。一直到2022年,穆濤整理了一批讀史札記,其中多是兩三萬字的長文章,發表在《江南》《大家》《作家》《人民文學》等雜志上。有朋友說穆濤“井噴”,他卻說,其實是收拾老房子,把多年積攢下來的東西,選一些耿耿于懷的擦了擦灰塵,讓其發出本來的光亮。他把這些文章依照時間順序和寫作思路分別整理,這樣,就有了《中國人的大局觀》和《中國歷史的體溫》這兩本書。
《中華讀書報》:《中國人的大局觀》是您幾十年讀書思考的積累,這部作品的創作契機是什么?
穆濤:我不是作家,是編輯。我下功夫讀了一點漢代和漢代之前的書,不是為了寫作,是編輯雜志的需要。1998年我擔任《美文》副主編,平凹主編倡導“大散文”寫作,我要配合他的思路,并在《美文》具體編刊中呈現出來?!按笊⑽摹辈皇侵肝恼碌拈L短,而是指審美的格局和氣象。在溝通中他建議我多讀一些漢代的文章,這之前我比較喜歡韓愈,后來我從漢代的陸賈、賈誼、晁錯、董仲舒開始讀起,繼而又系統讀了《史記》《漢書》《淮南子》《禮記》,漸漸沉浸其中。
《中華讀書報》:這部書歷史知識豐厚,看得出您是用做學問的功夫去寫作。
穆濤:我不是刻意準備去寫這本書的。河北廊坊有一句土話挺形象,叫做“摟草打兔子”,本來是去拔草的,順手打了一只兔子。我讀書有一個笨習慣,說是做筆記,其實就是抄書。這也是逼出來的,尤其是史書,沒有時間專門研讀,工作中雜事多,有空了就抄幾段,事情忙了就放下。我個人的經驗是,抄書好,抄一遍等于讀三遍。作家寫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要留心一個重要問題——中國的史書體例很特別,寫一個人物,僅僅讀他的傳是不夠的,會掛一漏萬。
《中華讀書報》:寫作《中國人的大局觀》和《中國歷史的體溫》兩部書時,是怎樣的狀態,散文寫作是否也需要豐沛的想象?
穆濤:歷史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歷史不是老掉了的牙,不是物化了的樹根,也不是失去活力的根雕,擺在展覽廳里由我們說三道四。樹根成為根雕之后,就不再是樹根了。讀史書,像穿越回到了舊時光里,也像來到一條大河的水源地,一切都是陌生而新鮮的,我只是把我看見的記述下來,是見到的,不是想象出來的。
《中華讀書報》:《中國歷史的體溫》是一部有溫度、有性情的作品,其中也有很多辯證的思考,您是怎樣去“參悟”的?
穆濤:我不是參悟,是瞎琢磨。比如,我們今天處于改革的年代,所謂改革,就是舊有的東西,不適合新環境了,需要改變。但改變的同時,還要弄清楚應該堅守什么,不是什么都改,不是在所有的領域全部重置爐灶。應該找到與中國優秀傳統相銜接的接口。用大歷史的眼光看,盡管很多東西都在變化,但自古至今,有三個層面的東西沒有變:一是空間大環境沒有變,太陽還是那個太陽,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星辰仍舊,地球帶著月亮圍繞太陽旋轉的規律依舊;二是山川海洋與大江大河的走向基本沒變;三是人性中最基本的東西沒有變,也不會變,孝敬父母,養育兒孫,這些東西不會變的。今天的作家,外國的文學名著看得多,這是開眼界的好事。但要留心兩個細節:鄰居家的大樹,是在人家土地里長起來的??疵靼滓豢脴?,只看樹冠是不夠的,還得弄清楚樹根下面的東西。如果把這棵樹移植過來,要轉換制式。文學不是數學、物理、化學這樣的自然學科,是社會學。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要找到大的方向,要用自己的腿腳走路。
《中華讀書報》:《中國歷史的體溫》中有一篇《念舊的水準》,提出“讀書治史不是念舊,旨在維新”,這是在特別強調什么?
穆濤:寫歷史題材的文章,今天稱為“歷史散文”,這個命名應該推敲的。文學寫作如同蓋房子,用新磚瓦還是老石料,是建筑者的趣味,但都是為了現實的居住和應用。一個人穿了漢代的衣服,不是想回到漢代,也回不去。歷史題材的寫作,是給自己蓋房子,不要弄成仿古建筑,去掉裝模作樣為宜。
《中華讀書報》:《長安城散步》是一組短文章,雋永精致,耐人尋味。在《關于樸素》中,您說“樸素不是修養,是骨頭里的東西,是氣質”,這怎么理解?
穆濤:窮日子里的苦,不是樸素,是簡陋,是生活中的無奈。富人低調做事,也不是樸素,是修養,是潛于心底的一種奢華。樸素真真切切,卻是高大上的。樸素是天生麗質,不是人工可以維護的,是骨頭里的氣質,不分高低尊卑。
《中華讀書報》:作為賈平凹的同事和朋友,您和他多有合作,比如2012年出版的《看左手》,十年后又有《明日在往事中》,您愿意評價一下他的畫嗎?
穆濤:用蘇軾畫論中的一個觀點,可以映照平凹主編的畫,“世之工人,或能曲盡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他作畫,“雖無常形,而有常理”,更多的是臻于妙理。生活里他是寬厚的儒者,忘知守本,作起畫來是自我放逐棄了樓觀的道人,異想天開,想起一出是一出。他的畫,是靈魂出竅的,身子在五樓,念頭或思想在九樓的窗口跟你打招呼。他的畫,是從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走向山更不是山,水更不是水。從山水呈現著什么,到山水征兆著什么。
《中華讀書報》:您的文章重趣味,善用典,節制,內斂,往往小中見大,綿里藏針。比如《先前的風氣》,內容涉及經史春秋,歷法農事,帝皇將相,文情書畫,飲食男女,除了少數篇幅,大多僅為寥寥數百字或千余字,卻語盡而意不盡。這樣的風格,是逐漸形成的嗎?
穆濤:《先前的風氣》中的文章,基本是《美文》雜志每期扉頁上的導讀語,只有一頁紙的地方,字數有限制,想多寫也不行。這個欄目,以前是平凹主編寫,讀者很愛看。他寫得好,編輯部瑣碎的稀松平常事,也寫得神采飛揚。有一天他把我叫到辦公室,說這一段事情多,讓我替他寫幾期。我說這是主編的活,我干不了。他問我:“知道做副主編最重要的是什么嗎?”我說:“聽主編的話?!彼f:“回答正確,寫吧?!睆?999年開始,就這么寫下來了。平凹主編寫的叫“讀稿人語”,我寫的叫“稿邊筆記”。扉頁上的這些話,寫起來挺費勁的。要體現編者的用意,又不能太具體。大散文是什么?散文寫作應該“大”在什么地方?這些東西是不能喊口號的。我從中國古代文章的多樣寫法入手,再參照史料,盡可能地去掉書袋氣。
來源:《中華讀書報》
?。ㄗ骷液喗椋耗聺?,《美文》雜志常務副主編。西北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陜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散文專委會委員,國務院特貼專家。出版著作十余部,《先前的風氣》一書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和“2014年中國好書”。2017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