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祖先或先民選擇居住地的條件是“依山傍水”,選擇道路也是“依山傍水”。山、水是供養生命之源。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無一例外地把地緣山脈、河流及水道沿岸作為首選的交通道路。青泥嶺(鐵山)下有兩條水系經過,嘉陵江與白水江。毫無疑問,早期的人類已經在這里生息繁衍了。在人類成長的歷史長河中,不同山系、水系框架下所創造的人類文化有著不同的特點,比如身體的表征及民族的形成等等。
說到青泥嶺地區的先民,又要從秦嶺說起。
關于秦嶺有廣義和狹義的兩種概念。這里單說狹義的秦嶺。狹義的秦嶺又被劃分為東、中、西三段。一般情況下,人們把徽縣以西劃為西秦嶺(青泥嶺蜀道就在西秦嶺的范疇)??梢?,甘肅境內的秦嶺山脈大部分屬于西秦嶺。西秦嶺的走向大致為西北到東南,海拔高度在2000米到4000米之間,主要山體有鳳嶺、迭山、岷山等,形成了高山峻嶺與峽谷盆地相間的復雜地形。
西秦嶺或者就是人們說的:秦嶺。
西秦嶺中人文歷史豐富。伏羲生于此地,刑天在此處與黃帝戰斗,秦人的崛起于此,氐、羌等民族活動于此。等等。
說起伏羲,應該是中國歷史神話典籍記載最豐富的一位。關于他的出生地,人們眾說紛紜。有的說他出生于渭水畔的成紀(今天水市秦安縣),也有的說他“生于仇池(常羊山),長于成紀”。無論哪一種說法正確,有一點足以說明伏羲是出生在秦嶺地區,伏羲時代的古文明之光也是從秦嶺地區升起的。
伏羲時代是整個中華民族文明的肇啟時代。在秦嶺地區及西部渭水流域的黃土高原上活動的伏羲部族發展壯大以及和東方部族的斗爭融合,使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于是,就有了許多用于生活、生產的創制與發明。伏羲正是這個時代的杰出代表,為歷史的演進和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因此,人們將這個時代的發明創造統統歸屬到他的身上,讓他徹頭徹尾地高大上,以表示對這位杰出部族首領的崇拜和頌揚??梢哉f,伏羲的發明創造既是伏羲的,同時也屬于整個伏羲時代。伏羲時代也包括女媧時代。女媧,為伏羲之妹。傳說她起初以泥土造人,創造人類社會最初的秩序并建立婚姻制度,開啟了中華民族的原始文明。
我國的史前文明大約在公元前5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在這三千年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而史前文化的源頭就是長江、黃河流域,史稱兩河流域。黃河流域的秦嶺地區,是史前文明發祥的重要地區。除神話傳說之外,有史可查的記載也是不勝枚舉。我僅想說說和隴南(青泥嶺)地區有著直接關系的“寧家莊遺址”。
寧家莊遺址,位于隴南市西和縣境北端長道鎮西漢水河谷南岸的臺地上,距縣城三十三公里,與名聞遐邇的三國古戰場祁山堡隔河相望。經專家確認,這是隴南市境內迄今發現的時間最早的人類遺跡。寧家莊遺址屬仰韶文化類型。這里氣候溫暖濕潤,地勢開闊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初期,最早的隴南先民就生活在這里。遺址面積約六十萬平方米,陶器殘片俯拾皆是,有紅陶、黑陶,有的紅陶片上還有圖案。路邊斷崖間,尚有古代人類遺留的房址、窯址和棄置廢物的灰坑出露,大部分遺存屬于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范疇。在這里發現的最早遺存,是一種時代特征鮮明的交叉繩紋陶片。它與秦安大地灣發現的早期陶片特征一致。西和縣寧家莊遺址與秦安大地灣遺址、天水師趙村遺址齊名。
有房址就是有人群定居,有窯址就是有人群生產。這些陶器,用于生活,肯定也用于交易。有交易就要有通道,如果這些土陶器皿與巴蜀地區交換生活物資,那么,往來交易的通道就是早期的青泥嶺蜀道。
而在距西和縣城五十多公里的攬橋遺址中發現的寺洼文化,更能說明這一地區的生產、生活及與外界交流的形態。寺洼文化是古老的文化遺存,最早在甘肅省臨夏市臨洮縣寺洼村發現而得名。
這個文化類型存在于公元前14至前11世紀,主要分布在蘭州以東的甘肅省境內,并擴及陜西省千水、涇水流域。此時,人群聚集而居已具相當規模,經濟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社會形態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其中,馬鞍形魚口罐是最有特色的陶器。有專家認為,這個文化遺存屬于古代氐、羌民族文化遺存,為研究氐、羌民族在西和縣境內的活動及仇池國的淵源,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佐證。
史料記載并證實,先秦時期,西和縣境北部是秦人的活動區域,先后為西丘、西垂、西縣所轄,是秦人養馬發跡之地;縣境南部為氐、羌所居。
現今在西和縣的大橋鄉有一座鐵索橋,是明代修造的,這座橋連接著“西(西和縣)武(武都區)公路”,當初也是仇池國通往四川等地的必經之路,人們推測在漢代時這里就應該有橋了。不過,年代久遠,再加之當時是笮橋,保存不易,已經找不到蹤跡了?,F今這座橋當然不是原來的舊址。有人認為,原始的索橋是由羌、氐先民們建造的。據說,最初來到這里的羌、氐族人看到這里交通十分困難,就想架橋。后經當地人指點,羌、氐人就地取材,用竹、藤、麻等擰成繩索,橫拉兩岸,或成溜索,或鋪木板,造成了大橋。這種索橋應該就是今天的鐵索橋的前身。
在仇池國時期,羌、氐道橋的作用極為重要,西漢水上游一帶,修建了眾多索橋。唐代人經過西和縣到徽縣,再走上通往四川的隴蜀古道,這些索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索橋及道路都進行過多次整修,至今還有留下了《新路頌》的摩崖石刻。)隴蜀古道上,出現了大量的竹索橋、藤索橋。杜甫入川時,就走過許多這種索橋,并留有《詠笮橋》一詩?!绑小痹凇墩f文》中解釋為“筊也。從竹,乍聲。竹索也?!斌袠?,就是竹篾編成的索橋。隴南各縣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后,還保存了三十座左右的竹索橋,并對此多次加固整修。隨著時代的變化,這些竹索橋都被鐵索、鋼索所取代,最后一座竹索橋是文縣黃路山竹索橋,于2000年前后被拆除。當然,羌氐人所建造的索橋并不在這個位置。原先這座橋址在下游四五里的地方,后來,是明代搬遷到現在這里的。至于當年為什么搬遷,就說不清了,或許是因為路或河道的改變。橋,只管連接兩端陸地,懸空的部分就是留給人們去猜測的迷霧。(商震)
(本文為節選)
(本文發表于2020年《延河》雜志第5期精神地圖一欄,本文圖片來自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