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紀念陳忠實先生專題

大山倒地亦巍然,萬民為你吼老腔——深切悼念作家陳忠實先生(忽培元)

文章來源:陜西作家網 發表時間:2016-05-10

  我知道,忠實先生一輩子沒啥業余愛好,就是好抽卷煙,好聽幾句秦腔,尤其以華陰老腔為甚。先生不會唱,就是喜歡聽。每每聽到忘情,就會哈哈大笑或是咬牙切齒、捶胸彈腳。那我就以老腔貫穿這篇悼文的始終,以求得先生共鳴。唱曰:

  

  中國文壇一硬漢,來去堂堂七尺男。

  秦嶺八水情未了,萬眾注目白鹿原。

  2016年4月29日一大早,收到陳忠實先生凌晨逝世的訃告,身心為之震悸,隨后漸漸平靜下來。一個人獨立書房,臨窗西望,潸然無語。幾十年同先生交往相知的情形,一幕幕清晰浮現。我同先生的交往,完全是仰慕與尊重,是思想和精神的相通,是文學創作之緣。所謂一杯清茶,兩顆文心是也。我想象著,先生那布滿歲月滄桑的木刻般面容……醫院心電圖監護儀上象征生命的那一根細線……眼下,那原本躍動的綠色線條蒼白僵硬地靜止著。

  陳忠實走了!如同他家老屋院子父親栽的那棵柿子樹,經歷過漫長歲月滄桑后平靜地倒下了。果實累累的老柿樹倒了!四月最后的這天黎明,西安氣溫驟降,先生沒來得及看到又一個風和日麗的白晝……活力無限的頑強生命就此悄然消逝,卻并不像某人所言,是帶著“病毒、疼痛與恐懼”離去,而是堂堂正正,轟然倒地。習近平,胡錦濤前后兩任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和幾乎所有新老常委都送了花圈,更有他生前并不認識的來自全國各地、遙遠農村的男女老少,從沒見過面的中小學生和大學生也都絡繹不絕地趕來吊唁。一個作家去世,在一個國家上下引起如此大的震動,緣由何在?這絕不是僅僅因為《白鹿原》代表著新時期中國文學的最高成就,也不是因為陳先生生前人緣特好,而是因為他的文學思想與精神風范代表著社會正義和人們的期望。這令人想到魯迅。魯迅逝世一周年,毛澤東在延安召開的紀念大會上高度評價后,還在他的《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接下來一口氣用了六個“最”,也等于是代表中共獻上了一個碩大無比的花圈,表達敬仰與深切悼念之情。

  魯迅是大變革年代代表推動社會進步力量的方向和旗手。陳忠實的意義,也正在于他在改革開放時期,順應和代表了社會呼喚重建的正義與良知。他的全部作品,他的一貫的文藝思想與創作態度,他的人生觀與價值取向,不見風使舵,不趨炎媚俗,恰恰代表了一種正確的方向和中國人渴望補充精神鈣質的強烈愿望。前后兩任總書記及領導人的花圈和普通百姓的敬仰擁戴態度,其實也就是一種無聲的贊美與呼喚。這意味著,陳忠實作為一個作家,最終得到了國家和人民的認可。特別是作為一個文學的領軍人物,他用自己的正大光明言行,證明了自己的高尚與勇氣所在。這在金錢萬能,私欲膨脹,良知泯滅和理想動搖的世風之下;在文壇不少人財迷心竅、玩世不恭,個人主義至上,歪風邪氣甚囂塵上的情況之下,越發顯得難能可貴。

  前兩天聽說還是好好的呀。陜西省委書記、省長來醫院看望,不便說話的他還理智地在小本上寫下得體又蘊含深意的話,事后被人們稱之為“箴言”、“寄語”??珊蘩咸於什?,仿佛事先設了大限:癌細胞大量破裂連續吐血不止……紅色的液體熔巖一般,由先生火山般熱忱的心胸噴發而出。那鮮紅的顏色,令人想到聞一多先生的《紅燭》和郭沫若先生《爐中煤》。如今,這位經歷過一生遠征跋涉的老作家,回歸了生他養他的土地。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融入永恒;不是靈魂的消失,而是精神涅槃,是浴火重生!

  是的,這熱情烈焰最后的噴發,在黎明時分的黑暗中溫暖無數的人心,奏響感天動地的英雄交響曲。先生并非倒下,而是更高的崛起。終于回到他歷來敬仰的文學前輩中間,回到杜鵬程、柳青、王汶石、魏鋼焰、李若冰中間,定格成其中一座永恒雕像。想到此,我不有得要吼老腔:

  獨坐故原常放眼,華岳渭水襟懷間。

  興來揮灑激情真,開腔一吼正亂談。

  曾經知遇古長安,虛懷若谷非等閑。

  囑余筆耕不得輟,語重心長銘心田。

  

  “兩三年不見,陳忠實明顯瘦了。如同一匹長途奔騰后剛剛收蹄的老馬安臥下來,顴骨高隆,臉頰松弛,一雙老眼更顯深邃,頭頂的蒼發有些零亂,額頭上的抬頭紋像幾道深深的犁溝,把睿智、寬厚、正直與苦樂播進眉宇之間……這位作家,平時就是一個普通的秦川漢子:喜好看足球喝啤酒,喜歡吃羊肉泡饃啃乾縣鍋盔,不過偶爾也會吟詩書聯。聽說現在他每天的案頭工作還排得很滿。為了潛心投入工作,原本需要人照顧的他卻離開家人,獨住一處,埋頭寫作?!?/P>

  這是4年以前,陳忠實給我的印象。那是在夏季,一天下午我和文友艾慶偉相約先生到東大街老孫家吃泡饃。每次到了西安,先生再忙,都要抽空一聚。先生喜歡吃家鄉的牛羊肉泡饃,可是他性子急,餅總是掐得大,吃的也生快。飯來了,他先不吃,只是坐著抽煙,看著你吃。目光慈祥而隨和,儼然寬厚長兄。別人吃飯,他就這么一根接一根抽煙,把飯涼在那里。指尖夾著的還是那種黑棒棒廉價工字牌卷煙。煙霧繚繞中目光越顯慈祥,人也越發顯得蒼老,更像是一尊個古銅色雕像。抽黑棒棒卷煙,對于作家陳忠實,那就像畫家劉文西永遠不變的一身灰色中山裝。這是屬于他們標志性的個性化道具。陳先生抽著煙眼看大家吃,估摸飯也涼了,這才掐了煙端起飯碗,呼哧呼哧大口地開喋。大約十分鐘功夫,碗就空了。陳先生放下碗,心滿意足把嘴一抹,就算完事?,F在回頭看,其實那時他已經病了,只不過自己一無所知,還一如既往拼命工作。

  作家陳忠實,他就是一個真正的關中農民,或是一頭農民看重的犍牛,天生就是勞作的命。我當時很擔心先生的身體,建議他少抽煙,多吃滋補品。先生嘿嘿一笑,沒有回答。那次見他消瘦衰老的樣子,我感到了一種莫名的擔憂。事后好幾天,他那蒼老疲憊的容顏總是揮之不去。想著先生為人的真誠與寬厚,想著我們幾十年的友誼,我突然覺得應當為他做點什么,又不知該做什么?;鼐┮院蟊銓懥颂貙憽独鲜翗洹钒l表在《人民日報》上,還配了素描肖像。令人欣慰的是,陳先生比我還看到報紙早。他顯然是高興,主動打來電話說,培元呀,咳,你……文章我看了,嗨呀,你呀……叫你費心了。我說,稿子事先沒請你審,是不是有些冒昧?先生哈哈一笑說,你寫我還審啥,我啥啥你不知道?我故意說總有不知道的,電話那邊又是哈哈一笑。陳先生就是這樣,在朋友面前,總是真誠寬厚,沒有一點名人架子,言語坦誠真摯得叫你感動。他的喜怒哀樂全都寫在臉上,透在話里,融化在那些真正屬于他自己的句子中間。

  那次相聚,記得還有原省委副書記牟玲生老和幾位文學青年。年齡從二十來歲,到八十多歲,是真正的忙年之交。大家因文學而結緣,又因文學的話題而充實愉快。這樣的“飯局”實質是雅集,陳先生樂于參加。他顯然不是為的吃飯,而是為了見人,了解人的心境與生活。席間常常會有粉絲不請自到,要他簽書、照相,他都盡量滿足。有人也許認為這是浪費時間、耗費生命,陳先生當然不這么認為。那種不事張揚的慷慨大度,教你想到白鹿原上果實累累的老柿樹品格。豐年錦上添花,荒年雪中送炭。大作家也是普通人,參加自己愿意參加的社交活動,怎么能說是“綁架”呢?我不同意這種說法,更不希望看到那些自以為功成名就的人,整天神神秘秘把自己圈在書房或閨房中自我陶醉、閉門造車,寫那些陰陽怪氣,不疼不要,于世無益的狗屁文章。

  那天,陳先生放下老碗,輕松愉快地說,培元,看到你這些年一直堅持寫作,我很高興也很羨慕。說真的,年齡不饒人,我現在想寫大東西都感覺體力不支。我仰頭看著先生一時不知該說什么,心想這也多虧先生你的鞭策。1998年在榆林你叮囑的話我還記著?!度荷健费杏憰?,陳先生緊挨我坐著,另一邊的何西來先生正在發言。陳先生小聲對我說,培元你記著,工作再忙也不要丟了寫作。近二十年過去了,我自感欣慰的是,還沒有放下手中的筆。陳先生見我沉默才說,不少人當了官就撂了筆,你還真是一個例外。不久前,何西來先生到西安,我問到你的情況,何先生說,培元是紅色歌者,《群山》之后,說你一路走來,干啥吆喝啥,寫了不少有分量的作品??晌蚁胫赖倪€是《群山》續集寫得怎樣了?我說,續集《長河》,原計劃寫到文革結束為止,后來發現改革開放這幾十年有不少重要內容,因此就又寫了第三部《浩?!?,總名稱《蒼生三部曲》。陳先生聽得目光一亮說,你這又是叫我驚喜呀,我很想先睹為快。我說已經完稿,準備交中央文獻出版社出?;氐奖本┪伊⒓窗选堕L河》、《浩?!犯鞔蛴∫环萃腥宿D送陳先生閱正。過了不久,陳先生來電話說稿子大致看了,兩大摞子,令人敬畏。說里面有好多他不知道的人和事,可惜太長,沒能細讀。先生說話總是這樣的真誠,令人感覺踏實,心悅誠服。見我無話,先生又說,你文筆好,《群山》給我的印象很深。我細看后也許會寫一篇心得。我只有感動,無話可說,絲毫不敢再煩勞先生。不料又過些日子,陳先生竟然寫了一篇不短的書評,先生誠心所致,古道熱腸,令我沒齒難忘。忍不住再為先生吼幾句老腔,感恩高風亮節:

  日輝晚霞燦如血,點點源自心頭滴。

  多少思慮多少難,總是利人憂民艱。

  硬漢倒地魂如山,何必凄涼揮淚衫。

  天下多少茍且者,不過行尸走肉團。

  

  我常想,陳先生何以最愛聽秦腔,何以對華陰民間老腔那么著迷?秦腔吼起來字正腔圓、音樂形象頂天立地,是豁達豪放、愛憎分明,撼天動地的藝術,而華陰老腔更甚。這正同陳先生堂堂正正的品格一樣。他的作品中,多見金石有聲、慷慨悲歌之士,關鍵時候,常能克己為人,甚至舍身成仁。那是他的理想化身與精神寄托。同時,他作品里面也不乏茍且淫亂、成天日鬼搗棒槌的小人混混。那是他視為仇敵,甚至不屑一顧的一堆人渣。他的文字里,似乎并沒有多少正面描寫秦腔的,而秦腔慷慨激昂的旋律,吃鋼咬鐵的氣勢,仿佛永遠都是他作品的貫穿紅線與背景音樂。我的印象中,陳先生遲早說起話來,總是是非分明、斬釘截鐵,絕不含糊其辭,陽奉陰違。言談話語不藏情,喜怒哀樂溢于表,地道的秦腔道白,梆子爽朗,擲地鏗鏘。這就是我印象中的陳忠實。他的一生,踐行了李大釗的主張,可謂“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一生整體來看,先生本身就是一臺高亢激越的秦腔大戲。如今唱到高潮,戛然而止,化作了一座偉岸雕像,堪稱華麗再生。

  記不清頭一回同先生見面是在何時何地。也許是先生來延安為文學青年做過報告?也可能是陜西文學界的某次活動吧。用先生的話說,我們“結識多年”。其實應當說我認識先生更早。開始讀他作品,是四十年前上高中時。他的《高家兄弟》和《忠誠》給我印象特別深刻。他的中、短篇小說,大多發表在《人民文學》、《延河》和《陜西日報》副刊。文字質樸簡練,就像農民說話,實話實說,鐵骨錚錚,令人讀著比吃羊肉泡饃還囊口。先生是運用關中方言的高手,那種經過提煉的口語化原汁原味,比起柳青《創業史》的語言似乎還要地道。柳青先生陜北人學說關中話,略微有點隔生也是難免。然而柳青畢竟是文學大家,在創作上一直被陳忠實視為第一導師。一次陳先生對我說,《創業史》是我的守護神,不知道讀了多少遍,年輕時總是壓在枕頭下面才睡得踏實。柳青一生踐行深入生活心系百姓,陳忠實是忠實的效仿躬行者?!秳摌I史》寫蛤蟆灘稻地沿一村的故事,反映中國農村變遷和農民精神的嬗變。相比之下,新時期《白鹿原》視野的寬度、思想的厚度與歷史的夸度都有了新的追求和突破。兩部不朽之作,都是中國農村的村史、中化民族的秘史。長途接力的兩棒,兩代作家的領跑者,堪稱雙子星座。一次,我談了這個觀點,先生立即“糾正”說,這話不對,應當說我們當代陜西作家都是柳青、杜鵬程、王汶石那一輩作家的學生,我充其量也就是個“入室弟子”,因為我進了作協的院子,勉強算是入了“室”。他的品格中,總令你感受到有一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和魅力。比如謙虛謹慎與與人為善,言談話語中時常體現出常人容易忽略更難以做到的清醒與自律。這使我常常想到,顆粒越飽滿的谷子,腰總是彎得更低。

  很長一個時期,陳忠實都是陜西文壇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的作家。他不是一舉成名,而是屬于那種一步一個腳印艱難步入文壇又攀上高峰的實力派作家。此前可以說他一直“無權無勢”。路遙開玩笑說他時??敢淮用娣凵献鲄f院子逢人便問“誰要白面?”回頭看,他也的確是白手起家。沒有當過文學期刊或出版社編輯。有這個經歷,這在一個作家起步階段無疑是最大的優勢和捷徑。他也沒有當過什么桃李滿天下的著名教授,甚至開始好長時間都不在文學圈子里面。陳忠實開始是真正的農村業余作者,屬于那種高中畢業沒有考取大學而不得不回鄉勞動,連一張稿紙都要自己掏錢去買的地道的農民作者。他就像自己的父老鄉親,在土地上勞作首先是為了生計和爭一口氣,更是為自己找到了一種生存理由。這或許也是天意,使得他同柳青經歷了大致相同的成長軌跡。把根脈深深地扎進了農村和農民中間,一生不離不棄。

  《白鹿原》的出版、引起轟動與獲得茅獎,給陳先生帶來了榮譽與各種實際的好處,也使他經受了某種壓力與困惑。他擔任陜西省作協主席,我還在延安市委工作。一天陳先生來電話說,培元,我現在給吶作協管事,不管事不知道難。作協這些人,只有一輛破桑特納,都快開不動了。我一上任,大家對我提的第一個要求,就是想辦法換一輛新車。你說我到哪里給吶弄新車呀?唉,想來想去,我只有給你打電話。我理解先生的意思,當即表態說,車我給你想辦法協調。放下電話,我就分別同書記、市長商量,決定在煉油廠平調一輛新奧迪給省作協用。我當即告訴陳先生,不料他卻說,奧迪我不敢要,你還是給我弄個桑特納。我問為啥,他說車太好費錢不說,還怕有人說閑話。我說那就桑特納吧。過了幾個月,我陪一批客人去煉油廠參觀。廠長問我,怎么省作協要的車還沒人來提。我事后問陳先生,他說,唉,這事別提了,車還沒回來,就有人告狀,我就莫敢要。陳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人,在為人處世上處處謹慎小心,也儼然是一個老實本分的農民。其實就他當時的影響力,直接找省長書記批一輛新車也是很容易的。先生品格的另一方面由此可見。如今回憶起這些鮮為人知的往事,真想再為先生吼幾聲老腔,聽他喝彩大笑:

  不茍言笑冷幽默,開言鏗鏘乃隨和。

  炯然如炬穿浮泛,時有箴金似嗚鐸。

  文章千古不朽事,陳公嘔心鑄奇書。

  白鹿未老青春在,浐灞長流追三蘇。

  

  陳先生為人重情重義,但是原則性卻很強。見不得蠅營狗茍,更不喜歡拍馬逢迎的官場習氣。但是,作家中,包括文學新人誰出了一本好書,他總是熱情鼓勵,大力推介。記得拙作《耕耘者:修軍評傳》出版前,先生看了稿子,認為不錯,還欣然應邀題寫了書名。后設計者沒有采用,先生也不計較。書出版時我已經離開陜西,但是先生看到書,就提議在西安舉辦一次研討會。由省作協、省美協和中國傳記文學學會、中國美術出版社聯合開。那次會議,由于陳先生的積極張羅推動,開得十分成功。陜西主要作家、評論家和美協大畫家幾乎都來了。研討很深入,為以后作品獲全國大獎起到了重要評定和宣傳作用。先生評價一部作品和一個作家,既熱情洋溢,也很注重實事求是。即不失熱情鼓勵,也不會無原則胡亂熱捧。每次都認真讀書準備,體現了一個文學大家的熱忱、正義與良知。陜西許多中青年作家的成長你,都浸潤了先生的熱情與心血。難怪人們在紀念他時最為深切的重點還在于他對陜西文學新人成長的巨大貢獻。這是許多名家很難做到的。

  如今,先生的靈魂,正同那令人靜穆的高山古原化為了一體……也終于解脫了文學勞作與糾結的痛苦,可以安靜地長眠休息了。作家這碗飯,本來就不好吃,更何況先生對自己的嚴格與苛求都是遠超常人。他時常謙虛地說,咱這行當本來就勞人,再加上咱人笨,就更得笨鳥勤飛。他的每一個字,都是全身心投入所為,那其中的每一句,都是屬于他“自己的句子”。從一開始創作,他就不會取巧偷懶。他沒有像不少作家那樣,在起步階段或多或少都依賴過“模仿”這根拐杖。從作品看得出,先生從一開始寫作,就確立了自己的獨立人格。先生不愧是作家中的勞動模范。魯迅先生享年56歲,先生73還多,也算是功成名就,善始善終了。先生真正是一生沒有停筆,這在中國作家中,也許是空前的。據說即將倒下的那一刻,即所謂彌留之際,他的手中還緊緊握著筆在寫。顯然是視力已經模糊,字已經分不出行了,重重疊疊地書寫,最后留下可以辨認的文字竟然是:生命活力!這真是一個奇跡,就像是太陽落山時努力留給大地的一道絢麗晚霞?!吧盍Α?!多么精準的一個呼喚,這說明直到最后一刻,陳先生頭腦還是清醒的?!吧盍Α?,這是先生留給這個世界和親人、文友的最后遺言。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生命,在最后一瞬間的靈光爆破!在這鮮花盛開的季節定格了下來。這樣也好,一條硬漢倒下了,我們面前又聳立起一座大山。他生于秦嶺腳下,如今又化作了秦嶺一部分。同陳先生最后一次通話,大約是去年年初,先生在電話里,聲音低沉而沙啞,吐字已經有些含糊不清。這令我十分擔憂。我說,陳老師,你關心的《蒼生三部曲》,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了。先生說,好呀,向你祝賀……我淚水盈盈,無話可說。

  人世間有許多名不副實的事物,但陳忠實的確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人民作家。作家這個行當,沒有才情智慧不行,但作家最難能可貴的倒還不僅僅是才智而更要看德行。陳忠實,他筆下的白嘉軒、朱先生和藍袍先生們同作者本人一樣,都是植根于同一片土壤的佳木奇樹。我因此而為先生再吼老腔,以示永恒紀念:

  風雨驟來胸有壑,滿目煙霞多困惑。

  生前常憂身后事,最盼生民久康樂。

  桑蒼雕就中華范,除盡粉裝余貞堅。

  洞天深邃不見底,丘壑川原貌森然。

  一世勤奮當代稀,勞模卻未過五一。

  大家忍痛撒手去,恩公含笑在夢里。

 

附錄:

  陳忠實先生2010年5月18日為忽培元文學創作研討會所寫《大智慧者的人生選擇》,以表深切悼念,也算是介紹一下本文作者。(編者按)

  結識忽培元有許多年了。許多年來,這個人總是給我帶來意料不及的驚詫和欣喜。我最初讀過他的散文,最直接的感覺是作家的散文。我之所以產生這種感覺,在于我知道他的社會身份是一位頗高的“官員”,我之先入為主的偏頗印象,“官員”的文學創作難免附庸風雅的印記。然而,我最初讀忽培元的散文,卻完全是作家的純粹的生活體驗的表述,文字也是頗見個性化的韻味。及至讀到他的長篇人物傳記《群山》,我的意料不及的驚詫和欣喜發生了,《群山》對我發生的已經不是一般作品的欣賞層面的意味了,而是一種真實而強烈的震撼。忽培元以崇敬的心態和冷峻的眼光,敘寫了陜北紅色革命根據地創建和發展的艱難歷程,讓我看到業已成為歷史的真實而又撼人心魄的沉重到讓人不敢掀翻的一頁。我那時有一種很直接的反應,忽培元應該把創作調為主業,把行政任職辭掉,或者掛一個虛銜,不然,把這樣好的文學天賦和創作實力耽擱了,就太可惜了。

  隨后多年,忽培元隔不長時間送我一本散文集、人物傳記、中短篇小說集,都引發我的慨嘆,這個人創作量之大,真難以思議,而且兼任著實際的行政工作責任,真不敢想他有多少睡眠時間。及至看到他的長篇小說《雪祭》,長詩《共和國不會忘記》,我就驚詫連連了。屬于文學的幾乎所有樣式,散文,特寫,傳記,中、短、長篇小說,詩歌以及評論,忽培元都多有著述,成就卓著??梢姾雠嘣粌H有文學創作的鮮活而敏銳的靈感,而且有理論審視的嚴密,更難得一腔澎湃著的詩性激情。我常司空見慣著天才之說,忽培元當屬天生之文學創作之大才。這位可謂著作等身的天才作家,兼任著行政要職,又恪守著作為一個既傳統又當代的作家的道德,只是把自己對歷史和現實的體驗作盡可能完美的藝術表述,卻不見一絲張揚性宣傳,更不屑作任何炒作,尤為難能可貴,令我欽佩和敬重。

  寫到這里,我突然意識到,我最初讀《群山》之后產生的所謂棄官作文的意念確實偏狹了,甚至謬誤了。忽培元身兼行政官職,不是虛職而是實職,便可以直接進入當代日新月異著的生活主潮之中,包括漩渦里焦灼的社會矛盾,已不是通常意義上的體驗或感受生活,而是生活逼使他必須作深刻思考;這種痛切乃至焦灼里的思考所獲得的體驗,就不是作為局外人的體驗者的感受了;忽培元的體驗就是獨有的發現,而且泛溢著生活主潮的脈動。這樣想來,我才理解了忽培元多年來把主業放在行政職場,始終把文學創作置于業余的因由,無疑是一位有著大智慧的人。(原載《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