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離去,整個社會的悲傷(張春喜)
文章來源:陜西作家網 發表時間:2016-05-04
4月29日9點多,陳忠實老師離世的消息傳來,我開始不相信,我覺得老漢身體雖然有恙,但并不會這么早地離世,后來隨著電話、微信和短信里鋪天蓋地的消息不斷傳來,成祥兄來電話說了讓我擬吊唁詞,后來云崗兄在微信群里說他已經去吊唁過了,我才真的信了。29日下午,我和第五建平、明創森到了作協大院,此時,社會各界人士已紛紛前來吊唁,有老人,有大中小學生,還有熟識的作家朋友,靈堂還在緊張地布置之中,花圈已經在西墻角擺了好多。
之后,不斷得到習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省市領導發唁電及送花圈的消息,還有僧人、教授、演員和政要等社會各界人士不斷前來吊唁,還有各級社會單位、文化藝術機構和各地各級作家協會,來者無不悲痛傷情。報紙、雜志不斷地刊發懷念陳老師的文章,微信里的熱點也是陳老師離世的消息和懷念詩文,在民間,連農民都在談論此事,陳老師的離去,形成了一個社會熱點問題,無論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陳老師的,都在言談之中表露出惋惜和哀痛之情,一個人的離去,造成了整個社會的悲傷,牽動了社會各界的神經,在全社會引起巨大的反響,這到底是為了什么呢?
我想,一是陳老師的文章為社會各界干部群眾所喜愛,他為人民寫作的宗旨,讓每一個讀者為之動容,劉文西先生悼念陳老師的題詞為“為人民創作的偉大作家”,一語中的,成為蓋棺定論。陳老師的如椽大作打動了每一個人,因此才有社會上不分男女長幼,紛紛前往吊唁的舉動,這是他文品的魅力。二是陳老師的人格魅力使然。陳老師在作家群中的口碑是極好的,這個口碑竟然一傳十、十傳百傳到了社會上,形成了社會各界人士對陳老師的敬仰之情,他的人品魅力已經超越了文學界,得到了全社會的公認。三是他是作家中的道德楷模,無論是誰去求字、寫序,他都會滿足的,不會要一分錢,甚至都不要談錢,談錢老漢就不高興了,到了飯時還會請來者吃飯,老漢把人情看得重,把錢看得輕,對后輩年輕作家更是喜歡,誰去了都歡迎,所提要求只要老漢能辦到,就盡力而為,老漢這樣的胸懷,這樣的大度,怎么會不讓人愛戴呢?!一個人的人品和德行能得到整個社會的承認,那是極不容易的,一個作家能得到這樣的社會榮譽,那是對他極大的褒獎,他得到了。
一個人的品行有多好才能引起社會如此大的反響呢?足夠好是多好?作為一個作家,他不光是因為作品得到了社會廣泛的認可,他的淡泊名利和對人厚道的品行是人們懷念他的最重要的原因,那么,那些不認識他的人怎么會對他的品行大為贊賞甚至景仰呢,那一定是從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了他對人間的大愛,感受到了一個作家的偉大胸懷和社會責任感,為他是一個真正的作家感到高興,為他的離世感到惋惜,最廣泛的人民群眾的喜愛,他得到了。
人民就是代表社會絕大多數人的一個社會群體,只有胸中有人民,真正地熱愛人民,深入民間,了解民情,筆下才能寫出為人民的作品,才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歡,才能成為一位人民作家,人民作家的稱謂是無上的光榮,人民的評價是對一個作家最高的評價,他得到了。
我想,陳老師代表的已經不是一個作家了,他代表了社會的良心和文學的良心,他用自己的言行一生都踐行了作為一個人民作家的職責,那就是為人民群眾寫好作品,寫人民,為人民寫,請人民評價作品。
繼柳青、杜鵬程和路遙之后,他的離世,是陜西和中國文學界的巨大損失,是堅持為人民的作家隊伍里最傷心的事件,因為一些作家已經不再以為人民寫作而感到光榮,玩文學的有之,追名逐利的有之,而陳老師一生清貧,但不墜青云之志,據說自《白鹿原》改編成電影后才脫貧。
《白鹿原》是我案頭的常備書之一,??闯P?,百看不厭,我曾幾度試圖去評論一下這部書,但是最終都放棄了,我怕自己評不了這部人間大書,還是把這個事情交給更專業更有水平的人去做吧。
一個作家是要靠作品說話的,陳老師的作品都是扎根農村、貼近群眾,寫群眾喜聞樂見的事情,為群眾帶來閱讀后的深思。寫人民,為人民寫,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陳老師多年住在農村老家,遠離喧囂和繁華,堅持獨立思考,堅持“三貼近”,堅持為人民的文學,和村里人朝夕相處,在作品里體現農民的喜怒哀樂,在艱難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困苦中找到希望的曙光,他的人品和文品都印證了他是一個多么好的老漢,這樣的稱謂,是對一個老人的極高贊譽,他得到了。
陳老師的離去,是一個老人的自然歸宿,只是我們都不愿意看到這一天過早地來臨,我們希望這一天晚些,再晚些,我們想和老漢多呆些時間,想和老漢多拉拉話,但是這樣的愿望卻無法實現了,我們只能祝老漢安息,祝他在天堂少一些煩惱,多一些笑容。用時下最流行的一句話來說,就是“長安猶存白鹿原,世間再無陳忠實”,這話看似真切,然也有可商榷之處,那就是陳老師雖然已經離世,但其作品長存,精神長存,風范長存,很多人難以做到,他做到了。
?。◤埓合?,筆名秦人,男,1970年出生,陜西武功縣人,中國煤礦作家協會會員,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陜西文學院簽約作家,發表文學作品300多篇,獲得第四屆新加坡大專文學獎、“神華杯”第六屆全國煤礦烏金獎等文學獎勵40余次,作品被選入多個選集,出版個人文集4部,主編圖書4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