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實先生二三事(方曉蕾)
文章來源:陜西作家網 發表時間:2016-05-03
先生的去世,驚動文化界,整個社會都在懷念。從4月29號至今,各種媒體都在刷屏。這個時間點肯定和先生的《白鹿原》當年問世一樣,成為文學史乃至文化史的重要紀念日。這個時候,相關不相關的人都出來了,各種文字鋪天蓋地,雖然各懷心思,但其實都是一樣的心情和感受,那就是悲慟和懷念。我照樣沉浸在悲傷和懷念中,可三天來我卻沒有一個字見諸于報刊,只是把發表于16年前寫先生的文字《陳忠實安康行》從網上搜出來,截屏,發了一個微信,再無片言只字。悲傷讓人失去文思是一個原因,更重要是我一直以為,對一個人最好的懷念就是心祭。先生自己說過(大意):懷念一個人的文字若主人自己讀不到又有什么意義呢?三天來,我的心中其實一直在回憶和先生交往的枝枝葉葉,一個個細節一直在溫暖著我。
第一次見先生是2000年的冬天,準確來說是2000年11月20號晚上。此時,先生已經是名動中華的人物了。1991年,先生那可以當枕頭的《白鹿原》發表、出版,而后是評論界的一些紛紛擾擾,而后是先生當選為陜西省作家協會主席,而后是《白鹿原》曲曲折折的于1997年拿下茅盾文學獎。作為一個準文學中人,這些,我或多或少的聽說過。但在這之前,我沒有見過先生,也從沒有主動聯系過先生。直到20號晚上,先生帶隊從西安來安康參加并主持召開“陜西省作家協會安康片區會員代表大會暨安康市作家協會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我才第一次面對。會議是在安康有名的風景區“翠屏島”召開的。其時,我先行上島準備會務。好多人簇擁著先生先生上島時,已經是晚上18點多了。一路舟車勞動,先生很是辛苦,我打開為先生準備好的房間,有點抱歉地說:條件有限……。我的話還沒說完,先生環顧房間說:不錯不錯。行李剛放下,先生就拿起自己的雪茄先點了一支,給我發了一支,說:嘗嘗?先生只抽雪茄,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習慣。先生不太給別人發煙,這也是大家知道的。也許先生是慰勞我吧。晚宴的時候,先生帶著省作協一幫人,我記得還有郭景福(京夫)老師,挨著給大家敬酒,和大家互相認識,到我跟前的時候,時任安康作協主席馬建勛介紹我,先生說:見過見過,他剛還抽了我一支煙,我把他當成服務員了。大家都笑。侯任安康作協主席張虹說我是方英文的堂弟。先生看了我一眼,說:英文是個才子,腦瓜子靈得很,你怎么這么靦腆啊。大家又笑。
先生這次在安康呆了三天,22號中午離開的。22號中午飯前有一段空閑時間,會務組準備了筆墨宣紙,請作家們留下墨寶。那場面很是壯觀。先生說:我在漢中只寫了八副字,安康朋友熱情,我寫十副,再多就是敗筆了。我也想求一副,但我沒開口。我知道參會的人很多,人人都想要一副先生的墨寶。先生寫字很辛苦,我看先生真是用心,每一副字都花幾秒鐘構思,然后一氣呵成。我和另外一個同志扶紙、吸墨,先生的每一副字我都聚精會神地揣摩。先生偶爾和我聊一句,都是家常話,譬如問我為什么不叫“方英蕾”什么的,我每是惶惶恐恐地作答。十張宣紙寫完了,大家有些遺憾的散去。先生從隔壁京夫老師的桌上拿過一張宣紙對我說,你不喜歡字?我懦懦地說:我想請你提個書名,可我不敢開口。說么。先生低頭潤筆。我的心咚咚直跳,“春夢了無痕”幾個字崩了出來。我的話落,先生的筆落,周圍的掌聲響起。散去的人看先生由提筆了,就又圍過來。先生點了一支雪茄,對大家說:對不起了,今天不寫了。再要字,我回西安給大家寫。大家又準備算去。先生說:曉蕾,你鎮安人吧。見我點頭,先生說:我今天破個例,再送你一幅字。我又驚又喜,圍觀的人又是驚訝又是羨慕。先生沒管別人,拿過一個斗方,揮筆寫下“鎮安二方”四個字。落款是“方小蕾存念”。我低聲說:我是拂曉的曉。先生大聲說:小蕾多好,正在成長么,方英文成大氣候了。我聽到周圍一片“噢”聲。先生這是對我鼓勵有加啊。
第二次見先生,已經是七年后了。2007年9月省作協在止園飯店開會員代表大會,會議期間我得到了先生的《憑什么活著》等兩本散文集。會議間隙在翻閱,先生剛好路過,停了下來,說:曉蕾,這么多年沒見你了,你也不聯系我。我臉紅了,實話實說:您那么忙,我想見您,又不敢見您。先生使勁拍了拍我的肩膀,想說什么又欲言又止。他見我在看他的書,就拿起筆在扉頁上簽了“方曉蕾先生雅正”幾個字。見有人叫他,說:回頭聊么。
第三次見先生是2008年冬天。當時我的中國作協申請表需要介紹人簽字,我找了先生。之前,我收到過兩次中國作家協會的申請表,返回后都石沉大海。2008年第三次填表的時候,我給省作協的李秀媛老師打了電話請教。李老師當時是省作協外聯部主任,她說:你請陳主席當介紹人嘛。我便到西安請兄長方英文和先生簽字推薦。那天先生剛好在他那堆滿書的辦公室里,簽完字,聊了一小會兒,我正忐忑該不該打攪先生時,先生說:走,咥泡饃去。就在作協對面的小店里,一人一個饃。我拘謹,沒說多少話,先生問一句,我說一句,半個小時就結束了。這是見先生最后一面,一晃,八年過去了。
睹物思人,睹物傷懷。這么多年了,我珍藏著先生的字,珍藏著先生的書,把先生的話記心間。之所以沒有裱掛,也不曾讓世人知道,那是因為,我知道這些都是先生對后進的獎掖,而不是我借先生之名而沽名。先生名重一世,更會名重世世代代。小記先生二三事,讓世人知道先生對一個小人物的關懷;讓研究先生者知道,忠實先生有山海大的胸懷和悲憫憐世的偉大情懷,讓人高山仰止。
先生走了,可在我心中永存。